人民網
人民網

山海交響處 運動正當時

2025年04月24日09:49 |
小字號

從城市馬拉鬆賽道上的萬人奔跑,到南昆山徒步者的歡聲笑語﹔從無人機在羅浮山巔呼嘯而過,到濱海騎行者的矯健身影…… 山海惠州,活力無限。

自然稟賦優越的惠州,為天賦戶外運動場,涌現登山、越野、滑板、輪滑、帆船等眾多時尚戶外運動業態,定期舉辦馬拉鬆、徒步、騎行、越野跑、定向運動等一系列戶外賽事活動,並具有較好的體育運動裝備制造業基礎,戶外運動熱度持續攀升。

未來,惠州將依托“世界級生態資源+大灣區區位優勢+全鏈條政策保障”,打造‌華南戶外運動之都‌,成為國內外戶外運動愛好者的重要目的地。

全域資源

編織覆蓋全域戶外運動網絡

油門一擰,雙輪飛馳,摩旅熱在南昆山興起﹔以風為伴,以路為歌,騎手們悠然騎行在橫河顯崗水庫旁……徒步、騎行、登山等戶外運動在惠州方興未艾,戶外運動愛好者,身著專業的設備,或者是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或是在風景優美的鄉村公路上,親近自然,放鬆自我,歡聲笑語洒滿一路。

在惠州開展戶外運動從不缺“場”。惠州坐擁羅浮山、南昆山兩座名山,森林覆蓋率58.2%,排珠三角第二,另有280多公裡海岸線蜿蜒而過,具備得天獨厚的戶外運動發展潛力。

“惠州擁有豐富的地貌形態、氣候類型、生態系統等,山、林、海、島、湖、溫泉、瀑布應有盡有,多樣化的自然景觀為戶外運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巨大的發展空間。”惠州登山戶外運動協會名譽會長黃偉強說道。

惠州地貌之多樣、生態之優越、氣候之宜人,共同編織成一張覆蓋全域的戶外運動網絡。

山地運動天堂——羅浮山97.43%、南昆山96.93%的森林覆蓋率,構建起華南地區罕見的“森林氧吧”。層巒疊嶂間,徒步愛好者可沿古驛道探尋東坡文化,越野跑者能在山林間感受速度與激情,摩托車愛好者騎上心愛的摩托車,用最“野”的方式跟大自然接觸。惠東白盆珠、白馬山,博羅象頭山同樣具有特色的山地徒步線路。

濱海運動勝地——巽寮灣、雙月灣的優質沙灘與清澈海水,孕育出沖浪、帆板、海釣等水上運動的理想環境。大亞灣59.6公裡海岸線串聯起濱海綠道,騎行者可迎著海風追逐日落,徒步者能近距離觀賞紅樹林生態景觀。

親水騎行勝地——紅花湖的碧波蕩漾與顯崗水庫的湖光山色,為騎行愛好者提供了風景如畫的天然賽道。東江蜿蜒流淌,其悠久的歷史與壯麗的濱江風光,為騎行者提供了獨特的文化體驗路線。惠州星羅棋布的湖泊水庫,不僅滋養了這片土地,更構筑起優越的騎行基礎設施網絡。環湖綠道、親水棧道、濱江碧道與山間小徑交織,形成多層次騎行體驗系統。

四季運動樂園——惠州冬季可開展登山露營,夏季適合水上運動,春秋兩季更是騎行徒步的黃金季節。這種氣候優勢,使得惠州戶外運動突破季節限制,實現全年無休的活力釋放。

此外,惠州全市擁有體育場地17239個,體育場地總面積為1953.81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3.19平方米,市級層面已建有奧林匹克體育場、惠州體育館、金山湖游泳跳水館、金山湖體育館和2萬平方米全民健身廣場5大體育場館﹔縣區全部完成“三大件”體育場館建設,鄉鎮建有3000平方米以上農民健身工程,行政村和新建社區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全市建成181個社區體育公園,每個公園均按照“標准化配置”配建了籃球場、乒乓球台、健身路徑等設施,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健身”。

雙輪驅動

“體育+文旅+生態”融合發展

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人氣和經濟動能?

近年來,惠州系統化布局戶外運動發展,勾勒出一幅“體育+文旅+生態”融合發展畫卷。

2022年,由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個部門印發實施的《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指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帆船、沖浪、海釣、潛水等項目,輻射帶動華南地區,打造華南戶外運動休閑區。

惠州迅速行動,制定《惠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構建更加便民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網絡,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戶外運動基地”,並先后建成紅花湖徒步騎行基地、南昆山休閑運動基地、激流坑水上運動基地、羅浮山登高露營基地、惠州灣濱海運動基地六大戶外運動基地。

2024年,隨著《惠州市貫徹落實<關於推進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的意見>的實施方案》印發,提出“高水平策劃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常態化舉辦騎行、徒步、越野、登山、賽車等賽事活動”,惠州戶外運動發展進入加速期。

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依托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高標准謀劃218公裡最美旅游公路,規劃設計沿線16個極具特色的主題驛站,為發展山地馬拉鬆、越野跑、森林探險等戶外運動奠定世界級設施基礎。

如果說政府的規劃是骨架,那麼一場場高規格的賽事,就是讓惠州戶外運動“活”起來的關鍵。

2024年3月17日,TCL•2024惠州馬拉鬆鳴槍開跑,1.2萬名跑友奔跑在山海之間。這場賽事不僅體現了超強的傳播效應——“惠州馬拉鬆”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2.1億,微博、抖音等平台上的賽事直播觀看量超1100萬,更直接拉動消費8000萬元,印証了"一場賽事激活一座城"的乘數效應。

在2024年,惠州共舉辦10多項國家級、省級賽事,100余場市級群眾體育活動,構成了惠州豐富多彩的體育賽事體系。從傳統項目的籃球、足球、乒乓球,到新興的街舞、滑板、定向越野,“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比賽”已成為常態。

惠州戶外運動的魅力,正吸引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

站在惠東雙月灣的滑翔傘基地,市民樂樂正在教練的指導下助跑起飛。“單次體驗收費980元,周末我是提前兩周預約。”樂樂說。目前,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和大亞灣區均建有滑翔傘基地,每個基地各有特色,單次體驗價在1000元左右,玩家以深圳、廣州、東莞等地的游客為主。

從“一個人玩”到“一群人嗨”,惠州民間戶外社群的活力超乎想象。曾在旅行社工作3年的小米,是滑翔傘的狂熱愛好者,辭職后專職運營滑翔傘體驗的運動社群。她希望以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動滑翔傘在惠州進一步普及。資深“驢友”“悲傷的凍檸茶”則在小紅書發起邀約:“戶外爬山、徒步,每周都有組織,深圳、東莞、惠州、廣州周邊城市的快進來吧”。記者在小紅書搜索“惠州戶外運動”“惠州爬山”“惠州露營”都有幾千至數萬篇筆記。

從“一群人嗨”到全民參與。傍晚的東江公園,跑步愛好者小付和跑友們拉伸。“兩年前開始跑步,現在每天5公裡,雷打不動。”他說,惠州的綠道越修越好,跑團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數百人。

在政府與民間的雙輪驅動,山海之間的惠州,正演繹"華南戶外運動之都"的加速度。

產業支撐

體育制造企業深耕國內外市場

惠州在戶外運動風景正好之時,也深耕戶外運動產業領域。

2024年巴黎奧運會滑板女子街式決賽現場,14歲的崔宸曦腳踩紫色滑板騰空而起,滑板在聚光燈下呈現明艷的光澤……她最終以241.56分的成績創下中國隊奧運的歷史最佳戰績,也將全球視線拉向了滑板的生產地——廣東惠州。

此次登上奧運比賽舞台的滑板,正是惠州的杰誠運動器材有限公司生產的。該公司扎根 惠州20多年,在全球搶佔了35%∼40%的高端滑板品牌市場份額。

在滑板領域,惠州市杰誠運動器材有限公司同樣展現出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作為全球高端滑板市場的主要生產商,不僅為國際一線品牌代工,還參與了中國滑板團體標准的制定,從生產源頭規范行業發展,贏得了更多話語權。

在今年4月19日落下帷幕的第137屆廣交會一期展覽上,惠州薩瓦自行車有限公司一項“減法”設計吸引眾多國內外客商的目光——“天刺系列”碳纖維自行車上管設計更為輕薄,厚度僅為10毫米,成為行業中最薄的設計。同時,通過車架特殊形狀設計,該車型比普通車架多吸收18%的震動,且確保扭轉剛性不受影響。

惠州薩瓦自行車有限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來,成為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供應商,年產能高達60萬輛。該公司董事長楊義伍介紹,該公司一直不斷尋求突破創新,目前已擁有自主專利數百項,並通過UCI認証,產品可用於國際頂級賽事。

同樣在傳統體育制造領域大放異彩的,還有惠州市喜德盛自行車有限公司。自2014年扎根惠陽以來,惠州喜德盛一、二期工程已建成投產,具備近200萬輛整車的年生產能力,產品涵蓋山地車、公路車等多個品類,不僅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騎行需求,還在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惠州喜德盛的發展不僅體現在產品創新上,還帶動了整個惠州自行車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據統計,惠州共有自行車制造相關規上企業21家,主要分布在惠城、惠陽、惠東、博羅、仲愷等地,周邊配套企業圍繞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實現了資源的高效配置,提升了惠州自行車產業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競爭力。

據統計,惠州有近500家較大型的體育制造企業深耕國內外市場,有自行車、滑板等傳統制造業的深厚根基,也有滑雪裝備、運動防護等新興產業的蓬勃興起,推動著惠州體育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為惠州打造華南戶外運動之都提供產業支撐。

體育小鎮

推動“體育+”融合發展

好風憑借力。當自然的詩意與運動的激情在此交融,惠州的城市活力又迎來嶄新的篇章。

202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綠網慢行系統工程。通過連接和提升綠道、碧道、騎行道、古驛道、森林防火通道等慢行通道,形成總長約1100公裡的連山、通海、貫城、串趣的綠色生態游憩網絡。

當前,惠州正以“兩山(南昆山、羅浮山)兩海(大亞灣、巽寮灣)一湖(西湖)”的戶外運動空間布局,以古驛道、綠道、碧道串聯全域,構建長達1100公裡的“慢行系統”,為戶外運動愛好者提供更多的“場地”。

根據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我市將高水平規劃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其中包括完成最美旅游公路建設,打造森林徒步路線﹔啟動體育小鎮建設等內容,這為戶外運動的開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當前,博羅體育小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該小鎮選址位於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沿線的橫河鎮,佔地約3600畝,主要建設運動主題服務區、環湖綠道、青少年U系列戶外運動區、徒步森林徑、上良精靈村和未來社區等,聚焦戶外經濟、賽事經濟,以戶外運動和體育賽事為驅動,加快推動“體育+”融合發展模式,更好賦能縣域高質量發展。

全國最早和最大的戶外運動機構磨房總部也將從深圳遷至博羅體育小鎮。該公司總經理袁志濱告訴記者,他看好惠州的戶外運動發展,在惠州舉辦活動超過20年,對惠州擁有的戶外自然資源非常熟悉。“目前惠州大部分資源仍保存的較好,具有很強大可塑性。”袁志濱還說到,戶外運動主流人群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佛山及東莞,而這些城市來到惠州的時間都在一個半小時內,為惠州發展戶外運動帶來了堅實的客源基礎。磨房將在惠州打造26項戶外活動,包括森林徑徒步、登山徑徒步、環湖路徒步、山地跑、越野跑、摩旅等項目,讓更多人全國戶外運動愛好者更加深入地感受惠州的自然風光。

在龍門縣,該縣積極支持永漢鎮打造縣域副中心、引領區樞紐門戶、世界級旅游度假小鎮,南昆山生態旅游區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同時加快體育小鎮建設……增江之畔,南昆山上,徒步、騎行、賽車等戶外運動,激活鄉村振興的活力。

以“體”促“旅”,文旅體交融發展。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惠州將繼續謀劃在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舉辦系列戶外運動賽事,包括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騎行嘉年華、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無人機競速大賽、2025年惠州市古驛道徒步活動等,在讓惠州戶外運動的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同時,進一步推動“體育+文旅+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發展。

各方建議

運動賦能城市發展

展望未來,惠州將依托世界級生態資源、大灣區區位優勢和全鏈條政策保障,以“運動賦能城市,山海書寫未來”為理念,打造集“賽事舉辦、休閑體驗、產業孵化、文化傳播”於一體的華南戶外運動之都,輻射粵港澳大灣區、聯動全國,成為國內外戶外運動愛好者的重要目的地。

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院院長、教授,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專家智庫首批專家委員吳志才認為,惠州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運動資產”的實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提供生態價值轉化樣本。就如何 “興產業、強縣域、促協調全力推動‘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吳志才認為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加強農事節慶活動,大力支持“村BA”、村超、龍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支持有條件地區優先建設體育小鎮。

體育小鎮是體育產業的新業態,也是開展戶外運動的新載體。在今年惠州兩會上,市人大代表、博羅縣旅游發展促進中心主任陳金定建議“將體育小鎮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戶外運動賽事、青少年戶外運動訓練、運動康復和旅游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 她建議加大產業招商引資,打造“體育+旅游”“體育+康養”“體育+科技”等多業態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推動實現全產業鏈協調發展。

惠州市籃球協會會長周杰建議從規劃引領、賽事牽引、設施建設等多維度發力,推動體育小鎮建設,同時,推動“體育+”融合發展,促進體育與文旅、健康、科技、鄉村振興的融合。

今年惠州兩會期間,市政協委員、民盟惠州市委員會秘書長張思雅建議依托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發展自行車運動文旅產業。她建議打造中國•惠州自行車經典騎行路線,充分整合利用沿線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資源,將葛洪及蘇東坡文化資源、鄉村古建筑及民宿集群、森林溫泉康養基地等與自行車運動路線進行整體串聯設計,同時,建設自行車界“F1賽車”級別的專業比賽場地。

“戶外運動產業目前處於高速增長期,必將大有可為。” 惠州薩瓦自行車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義伍認為,2023年政府將戶外運動納入“體育強國”戰略,同時,消費需求升級轉變,80后90后及女性成為主力人群,露營、飛盤等“輕戶外”活動因社交屬性得到快速普及。公司將以“技術創新+場景賦能”為核心,依托惠州政策與產業資源,持續深耕戶外運動裝備領域,同時積極響應惠州打造“華南戶外運動之都”,協同發展。

在未來,惠州體育制作業在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發展的推動下,將朝著高端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體育制造的新標杆,持續提升“惠州制造”在國際體育產業領域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為惠州打造“華南戶外運動之都”提供更堅實的產業支撐。

來源:惠州日報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