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研發投入,產學研融合,參與重大項目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 |
圖①:人形機器人實現雙臂協同,整理衣物。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如何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如何讓企業在產學研融通創新中真正發揮主導作用?記者採訪了相關企業的創新團隊。
練內功——
不斷加大企業科技創新投入
前不久,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四顆衛星中的兩顆衛星,由商業衛星制造商銀河航天研制。“科技創新是企業的立身之本。”面對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銀河航天智造研發負責人張波感慨。
在銀河航天南通衛星智慧工廠,數台柔順裝配機器人有條不紊地組裝著幾十公斤至上百公斤重的衛星艙板,通過企業自主研發的智能力控算法實現人機協作與自動裝配結合,整個衛星艙板裝配工藝的效率提升80%以上,整星裝配時間縮短70%。
“實現低成本、高效率批量生產是商業衛星發展的關鍵。誰重視科技創新,誰就能更快掌握制勝之道。”張波說,借助裝配機器人、智能設備等尖端技術,銀河航天能滿足年產100至150顆中型衛星的研制需求,讓批量“造星”成為可能。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量子產業對科技創新的要求同樣非常高。
雪崩光電二極管是量子通信設備核心器件之一,一度制約我國量子通信產業可持續發展。為了打破受制於人的局面,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科研院所奮力攻關,平均每年開展上千次驗証試驗,終於實現單光子探測核心器件及制冷工藝的國產化。
“自主創新讓我們完成‘從0到1’的跨越,核心指標相較進口產品提高數倍,滿足國內研發生產量子通信產品的需求,支撐量子技術發展。”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唐世彪說。
2024年,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全年營收2.53億元,研發投入為9307.86萬元,保持較高水平。
許多企業正在加快完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加大企業吸引和培養人才力度。
中國華電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成果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提到創新秘訣,有關創新團隊表示,華電科工建立了研發投入激勵政策和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完善落實了《科技項目管理辦法》《研發投入視同利潤加回實施辦法》等制度,有效保障了研發投入。
設立高水平研發機構也成為企業重視科技創新、提升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作為我國激光器行業的領軍企業,航天三江銳科激光依托多個國家級、省級科研平台,構建了完善的研發機構體系。
航天三江銳科激光副董事長閆大鵬介紹,企業不僅在研發中心內部設立了多個研發部門,還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了各類研發合作平台。在源源不斷的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撐下,如今,企業在光纖激光器領域逐步實現了特種光纖、泵浦源、合束器、光柵等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並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鏈 接】
2023年,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的77.7%。截至去年底,我國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到49.7萬家。調查顯示,2024年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53.3%。這些亮眼的數據說明,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
唱主角——
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
產學研深度融合,“產”字在前。企業直面行業挑戰,面對市場需求變化,具有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就要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密切合作,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
何為主導?專家表示,企業應當主動作為、積極介入、全程參與。
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熱度持續高漲,其發展關鍵在於賦能生產力,成為人類真正的幫手。
前不久,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Galbot“入職”北京奔馳、極氪等汽車工廠,執行天窗搬運、拆垛、料箱轉運等工作。在真實的生產場景中,銀河通用研發人員發現了一個亟待解決的行業難點——等待搬運的料箱數量多、體積大且摞放緊密。人可以靈活拆解料箱,有策略、有步驟地分批進行搬運。傳統工業機器人卻無法完成這套動作,隻會搬運零散箱體,嚴重影響工作效率。
為此,銀河通用研發人員依托北大—銀河通用具身智能聯合實驗室,組織高校院所集智攻關,憑借北京大學、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深厚的技術積累,結合銀河通用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經驗,團隊群策群力完成Galbot有關技術驗証,實現人形機器人主動拆解料箱,自主規劃搬運行為的目標,快速提升產線效率。
“企業能夠迅速響應市場需求,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出現,是科技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銀河通用市場部相關負責人這樣理解“主導”作用。
不少科技領軍企業還通過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等方式,進一步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華電科工積極承擔國務院國資委和地方的創新聯合體任務,助力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發展,在高端金屬材料、新型儲能、先進電力裝備、電算協同與節能環保等方向承擔聯合體科研攻關任務,召開專題論壇集思廣益,促進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應用。
閆大鵬表示:“行業領軍企業往往具備良好的研發基礎,也有能力牽頭聯合高校院所開發前沿技術,解決行業共性難題,提升行業整體水平。”
據介紹,航天三江銳科激光組織高校院所、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參與,牽頭承擔科研項目,實現了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國產化,促進了國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此外,公司還與高校合作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為學生提供實踐基地和科研項目﹔公司也會聘任和邀請高校院所的專家到企業進行技術交流和授課培訓。
【鏈 接】
近年來,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進一步融合發展。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2024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總額突破6.8萬億元。
多擔當——
支持企業牽頭和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重大科技項目是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牽頭或參與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對於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意義重大。
作為從事商業衛星研制的創新型企業,微納星空實現了核心載荷和關鍵部組件全部自主研發,成功發射20余顆衛星。從2023年起,微納星空承接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專項中的“天基微波定標一體化設計及驗証技術”課題,解決定標載荷與微納衛星平台協同優化設計問題。目前,團隊正在抓緊攻關。
微納星空衛星副總設計師孫鵬表示,承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增強了企業員工的自豪感與使命感,“大家深知每項研究成果都可能對國家的科技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這成為我們不斷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此外,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還能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與知名度,吸引更多合作伙伴主動尋求合作,有助於企業整合更多優質資源,提升行業地位。同時,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也吸引了更多優秀人才加入企業,進一步充實了科研力量。
牽頭研發兩項“十四五”國家重點專項,聯影醫療正在抓緊攻關,早日完成光子計數能譜CT研發和磁共振引導的放療直線加速器系統研發及臨床驗証。
聯影醫療董事長張強表示:“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能夠匯聚、吸引更多研發資源,使得我們更有底氣攜手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高校院所,全力攻堅關鍵核心技術,早日實現創新突破。”
在朱雀二號火箭成為全球首枚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后,藍箭航天正緊鑼密鼓投入朱雀三號可重復使用火箭研發,預計今年實現首飛。
據了解,藍箭航天目前承擔了國家航天局“液氧甲烷垂直起降重復使用運載火箭”重大專項以及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專項多激光粉末床增材制造技術與裝備”等項目。藍箭航天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公司獲得了更加有保障的資金支持,促進我們抓緊攻克液氧甲烷火箭關鍵技術、發展可重復使用火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鏈 接】
我國積極推動在企業布局建設更多國家級創新平台,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承擔國家科技創新項目。截至2024年底,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達46.3萬家。我國已有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佔比近1/4,科技領軍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更加凸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