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AI時代設計師培養新范式

這個春天,各類AI應用如爛漫春花,綻放在各個領域,成為重塑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現實力量,設計更深受影響。在數智化洪流中,設計學科若想不被淹沒就要主動求變,重構人才培養體系,從傳統“專業型”教育向“生態型創新系統”教育轉變。
設計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實踐場,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文化傳承與社會價值塑造的堅固基石。隨著AI深度嵌入設計生態,過往側重工具訓練的教育模式已無法契合時代需求,向價值驅動轉型迫在眉睫。未來的設計人才,應兼具家國情懷、人文關懷、技術敏銳度和倫理判斷力,成為“技術+文化+責任”融合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設計教育也要與時偕行。
培養AI驅動的設計思維是首要任務——強調“增強智能”而非“替代智能”,引導學生掌握數據感知、智能生成和人機協同的創新方法,借助AI力量,挖掘設計的無限可能。
構建跨學科協同創新能力同樣關鍵。AI時代,設計與計算機科學、材料工程、生物科技等眾多領域緊密交織,設計教育不能固守一隅,而要通過打破學科壁壘,提升學生系統集成與創新能力。
重塑設計倫理與責任體系也刻不容緩。AI技術帶來了算法偏見、隱私侵犯、文化異化等新挑戰,構建與之適配的設計倫理框架成為當務之急。在滿足人的需求的同時,倡導負責任的可持續設計。
達成這些目標,設計教育體系與課程體系的重構勢在必行。
基礎層面,加強AI設計基礎和理論教學,增設《生成式設計原理》《算法設計基礎》《AI倫理與設計責任》等課程,幫助學生多維度理解設計與AI的內在聯系,掌握前沿知識與技能,為未來的設計實踐筑牢技術根基和思想根基。
專業層面,推進前沿交叉課程建設,開設“計算機科學+設計”“生物科技+智能材料+交互設計”等跨學科課程,培養學生跨界思維。同時,建立動態課程更新機制,緊跟技術發展步伐,及時將新理論、新案例融入教學,確保學生所學知識與時俱進。
發展層面,數字素養、技術理解、人機協同、系統思維、倫理判斷與跨界領導力等,都是未來設計師必備的素養。改變教學方式,通過實踐教學、項目訓練等全方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有助於其從容應對復雜多變的設計場景。
推動設計教育轉型,還需加強產學研協同和教師隊伍建設。比如,構建“學術+產業+AI”融合型教學體系,助力教師能力結構轉型﹔引入行業導師、技術專家協同育人,提升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打造智慧教學空間、開源模型庫、虛實融合實驗體系和新型產學研協同平台,營造開放式創新育人環境,激發學生創新創造活力。
在算法浪潮中,堅持人文精神與技術協同共進意義深遠。AI是設計師認知延展的工具,而非創意替代者。真正的設計創新,源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對文化的深度認同。設計不應僅僅局限於“賦形造物”,更應注重“啟智化人”,強化情感表達、文化傳承與社會價值傳遞。未來設計師應具備科技敏感度和人文堅定性,在AI應用中,守住設計的溫度與靈魂。
(作者為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