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廣東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連續30年居全國首位

“海上新廣東”動能澎湃

2025年03月28日16:24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廣州南沙,全球鑽探能力最強的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建成入列﹔珠海蜘洲島,海洋牧場智慧養殖平台“格盛1號”昂首矗立在海平面﹔湛江雷州灣,十來隻中華白海豚成群結隊在碧波間躍動嬉戲,水花飛濺﹔東莞港晝夜繁忙,助力“廣東造”通江達海“鏈”接全球……

經略海洋,挺進深藍。近年來,廣東全面建設海洋強省,向海洋要動力、拓未來。2024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連續30年居全國首位,海洋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1/5,一幅耕海牧漁、向海圖強的“海上新廣東”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

7年累計投入近20億元支持科技創新

在湛江徐聞羅斗沙海域,國內首台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扶搖號”的葉片迎風轉動,風電能源源不斷輸送回岸上。走進珠海高欄港經濟區,數十個巨型海工裝備模塊巍然屹立,這裡制造的各種海工設備從高欄港起航,運往全球各地。

近年來,廣東以海洋制造業為關鍵抓手,不斷壯大海上能源、海洋牧場、臨港工業、海洋旅游等現代海洋新興產業。2012—2024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從1.05萬億元增長到2萬億元,年均增速達5.53%。

打開廣東的海洋經濟版圖,14個沿海城市的海洋制造業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廣州、江門等地擅長船舶制造,湛江、陽江等地在海上風電項目上頻頻落子,揭陽等地大力引進海工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產業。在海工裝備產業方面,廣東形成了以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為核心的海工裝備產業集聚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24年,全省海上風電總裝機規模突破1200萬千瓦,躍居全國第一,助力廣東新能源產業邁入“萬億級”行列。

蔚藍之下,廣東積極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構筑藍色增長新引擎。全球鑽探能力最強的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全球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珠海雲”、全球首台抗台風型漂浮式風電機組“三峽引領號”、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台“明陽天成號”、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噸級自升自航式一體化風電安裝平台“白鶴灘”號……廣東接連創造多個“全球首個”,一項項創新性成果在南海之濱不斷涌現、落地生根。

堅持科技自主創新,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原動力。

自2018年起,全省連續7年累計安排近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海洋六大產業創新發展,突破了281項關鍵技術瓶頸,直接帶動配套研究投資17億元,產業帶動超218億元,有力推動多項海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近五年,海洋新興產業年均增速達16.8%,帶動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2024年,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正式揭牌並啟動首批海上試驗,成為廣東加速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平台載體。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支持廣州海洋實驗室、南方海洋實驗室、湛江灣實驗室建設,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發展。

以科技為擎,以產業為錨,廣東海洋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駛向更廣袤的蔚藍深海。

向海洋要空間,拓展藍色“朋友圈”

已開工近百個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

進入珠海蜘洲島海域,遠遠望到,兩個海上“巨無霸”昂首矗立在海平面上。

“距離我們近一點的是‘澎湖號’,另一個是‘格盛一號’。”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兵介紹,“格盛一號”養殖水體3萬立方米,是“澎湖號”“海威”系列養殖平台的迭代升級版,配置無人機起降平台及智能漁業管控系統,積極探索低空經濟和海洋經濟的有效融合。他透露,“格盛一號”養殖的首批章紅魚即將於本月底出售,這次出魚量超過50噸,有望帶來500萬元左右的收益。

夯實“粵海糧倉”,唱響“海洋牧歌”。廣東大陸海岸線約4084千米、海域總面積約42萬平方千米、海島總數1963個,均居全國前列。向海洋拓空間、要糧食,對於廣東意義重大。

近年來,廣東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堅持“疏近用遠、生態發展”原則,探索走出一條具有廣東示范、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科學發展之路。

首個大型風漁融合網箱平台“伏羲一號”、廣東最大養殖平台“恆燚一號”、首台具備升降功能的桁架類網箱“聯塑L001”號陸續下水……在廣東,一批抗風浪、風漁融合、漁旅融合的深遠海養殖裝備立於大海之中,掀起打造“粵海糧倉”的一波波熱潮,成為現代化海洋牧場“廣東造”新名片。

數據顯示,目前,廣東深水網箱養殖水體總量居全國第一,水產種苗產量居全國首位,藍圓鲹等多個經濟適養魚種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2023年以來,14個沿海市已開工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近百個,總投資額超200億元。

以“海”為媒,連接全球。近年來,廣東不僅唱響“海洋牧歌”,還積極拓展藍色“朋友圈”,聚力打造對外開放合作新高地。

位於珠江入海口東岸的東莞港,國產挖掘機、自卸車等工程車輛以及新能源汽車每天絡繹不絕從港口出發。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的東風下,東莞港迅速成長為集裝箱吞吐量居全省第三的億噸大港。

沿著綿長的海岸線,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湛江等沿海港口也在不斷刷新紀錄。據統計,2024年全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7700萬標箱,同比增長7.5%。航線網絡覆蓋世界主要貿易港口。一座座港口助力廣東連接全球,進一步打開發展空間。

“十四五”期間,廣東全面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充分發揮沿海港口集群的優勢作用,形成以珠三角港口群為主體、粵東和粵西港口群為兩翼的集群化港口發展格局。

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海洋經濟展會,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已成為廣東展示海洋經濟成果、強化國際合作交流的關鍵窗口。“十四五”期間,海博會規模逐年遞增,影響力不斷提升。2024年,參加海博會的國內外涉海展商達400余家。

通過海洋這一連接海內外市場的重要通道,廣東正不斷構筑更大的“藍色伙伴”朋友圈,不斷高水平深化對外開放合作。

譜寫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新篇章

打造紅樹林、白海豚保護名片

漫步汕尾沿海岸線,一抹極具生命力的綠色映入眼帘:人工種植的紅樹林茁壯成長,林內蝦蟹嬉戲、魚躍捕食、鷺鳥起舞。

紅樹林作為海岸帶常見的生態作物,具有淨化海水、固碳釋氧、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被譽為“海洋綠肺”。

近年來,廣東將紅樹林打造成綠美生態建設的靚麗名片: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在深圳揭牌﹔惠州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入選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江門台山,湛江雷州、徐聞,惠州惠東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加快建設……截至2024年底,累計新營造紅樹林3239.27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2357.18公頃。

在保護修復紅樹林的同時,廣東還充分發揮紅樹林的經濟效益,讓紅樹林變身“金樹林”。

去年,惠州惠東10年期紅樹林碳匯開發權在廣東省環境權益交易所完成交易。這筆碳匯開發權由廣東能源集團節能降碳有限公司以超400萬元競得,交易涉及的紅樹林預計10年期內可固定約4.3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創下當前國內總量最大、數額最高的紅樹林碳匯交易紀錄,也開創了全國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先河。

堅持開發與保護一體推進,近年來,廣東加強海岸線保護利用,加快建設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持續深化海域海島精細化管理,譜寫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新篇章。

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不僅關乎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更直接關系到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清晨,陽光洒在湛江雷州灣海域,十來隻中華白海豚成群結隊嬉戲玩耍,水花飛濺。有著“海上大熊貓”美譽的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水質要求極高,被視為衡量水域質量的“活指標”。

從2009年起,廣東設立了15個海洋保護區,保護區覆蓋面積超1200平方公裡,為白海豚提供更廣闊、更安全的棲息地。同時,廣東還聯合多方力量,推進白海豚保護項目,設立專門的保護基金,支持白海豚棲息地恢復與生態環境修復。

近年來,廣東加速推進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打造綠美廣東海洋生態樣板。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以來,全省共修復海岸線長度49千米,修復濱海濕地面積2209公頃,修復海島4個。

不久前,《廣東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2021—2035年)》正式印發實施,著力構建“一線管控、兩域對接,三生協調、生態優先,優近拓遠、灣區發展”的海岸帶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陸海統籌,山海互濟。海洋經濟生產總值連續30年領跑全國的廣東將繼續勇立潮頭,統籌做好發展與保護,譜寫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新篇章。

南方日報記者 曾良科 黃進 黃敘浩 彭琳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