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廣東工業機器人為何這麼能“打”?

2025年03月28日16:17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3月27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迎賓、踢足球、后空翻、零售取貨……智能機器人“組團出道”。粵產機器人“夸父”在門口對前來探營的媒體記者進行引導,備受關注。

不止“夸父”,廣東機器人在這個春天“頻頻出圈”:美的等大廠紛紛加碼人形機器人賽道﹔眾擎機器人點亮翻跟頭“技能樹”﹔優必選、小鵬Iron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

今年以來,圍繞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廣東動作不斷。廣東明確提出,要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構筑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

廣東省工信廳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超24萬台(套),佔全國市場總量的44%,幾乎稱得上是“半壁江山”。

全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半壁江山”,為什麼是廣東?向著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的目標,廣東又將如何在這個王牌領域繼續突破?

高手如雲,后來居上

在去年,除了工業機器人產量佔據半壁江山外,廣東還解鎖了另一個成就:工業機器人產量連續五年穩居全國第一。

連續五年穩居全國第一的背后,是在機器人產業的角逐中,廣東持續不斷彎道超車、后來居上。

2010年左右,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制造走到了轉型的路口,“機器換人”有了迫切需求。此時,國內最早一批研發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如廣州數控已經開展了3—4年的產品研發,但廣東機器人產業仍不成規模。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1年,廣東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僅95家。

當時,企業尚未意識到智能制造的重要性,產品難賣出去,場景也難觸及。“小巨人”企業嘉騰機器人副總裁陳洪波回憶,那時該公司的移動機器人,每年“半賣半送”,銷量仍然是個位數。

隨著制造業轉型和產業升級,陳洪波明顯感到生意越做越大。“我們近10年來實現了年均增長30%,這得益於廣東產業重塑帶來的市場需求。”

不止嘉騰機器人,生意越做越大是廣東機器人企業普遍的商業故事: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成為全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基地﹔越疆科技成為全球出貨量第二、中國出貨量第一的協作機器人企業﹔在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伺服電機和伺服驅動的領域,匯川技術在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

2023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首超50%,工業機器人進出口形勢實現逆轉。在這一逆轉的過程中,廣東扮演了重要角色:2023年,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達16.88萬台,佔全國市場總量的1/3,超過上海(6.6萬台)和江蘇(6.4萬台)的產量之和。

龐大的制造業體量孕育出巨大的機器人消費需求,也有人嗅到了先機,先一步錨定未來的賽道。2013年,中國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也是在這一年,研發“燒錢”燒得彈盡糧絕的優必選CEO周劍在高交會上,意外拿到了一筆天使投資,正式開啟了商業化步伐。

隨后數年,廣東人形機器人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並加速產品與技術的迭代升級。在今年2月全球入選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機器人上市公司百強名單中,共有11家粵企榜上有名,這些企業涵蓋了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

如今,廣東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產業聚集區,產業規模、企業數量均居中國首位,在產業鏈各環節誕生了一批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根據天眼查最新數據,目前廣東擁有機器人相關企業超過16萬家。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我們常常把‘深圳速度’挂在嘴邊。我認為,‘速度’兩個字不僅代表了深圳的特質,更是代表了廣東機器人產業的特質。”優艾智合副總裁關健感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廣東機器人產業的“快”,首先最明顯地體現在了產業鏈完備、關鍵零部件齊全,從而帶來的供應鏈快速響應能力。

對此,優必選首席財務官張鉅深有感觸。“這裡既有華為、騰訊等企業做的大模型,也有雲天勵飛、奧比中光、速騰聚創這樣的上游企業,還有優必選、越疆這樣的機器人整機企業,更有比亞迪、富士康這樣大規模的應用場景,整個產業鏈非常完整。”

不僅完整,而且還有性價比。以人形機器人關節模組為例,波士頓動力採購一套諧波減速器的成本高達3萬元,而廣東企業通過本地供應鏈,能將同樣性能的模組成本壓縮到800元。

廣東各地也各有特色。比如深圳推動以面向3C產業為主的工業機器人及集成應用,發展工業機器人本體及核心零部件制造﹔廣州正加強面對汽車、船舶等高端制造的集成應用﹔佛山在工業機器人本體制造方面表現突出﹔東莞則在機器人的集成領域具有顯著優勢,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

快速縮短供應鏈周期,僅僅是廣東機器人“快功夫”的一方面。“廣東機器人產業的快,恰恰是快在能夠快速商業化落地,能夠迅速產生社會價值。”關健說。

“我們在深圳成長,可以說一直是在實際應用場景裡成長。”在廣東創業7年,關健感受到,廣東最大的優勢是強大的工業基礎帶來的海量應用場景和快速的商業可行性驗証。“我們進行新的技術迭代時,通常是以兩個小時為單位去跟對方做現場交互,以周為單位來進行商業可行性驗証的循環。”

在所有應用場景中,與機器人“羈絆”最深的就是汽車產業。

海外工業機器人巨頭與日本和歐洲的汽車整車廠早已形成長期合作關系,並相互成就。以日本為例,作為汽車制造大國,早在2008年,豐田汽車的工業機器人普及率就達到了85%。世界上第一條由機器人運行的焊接流水線,則誕生在奔馳工廠。

汽車產業又恰恰是廣東的強勢產業。在廣東,既可以在比亞迪、廣汽的工廠看到來自美的的庫卡機器人不停流轉,也可以看到比亞迪、廣汽、小鵬汽車等眾多車廠紛紛押寶人形機器人賽道。

在廣東省機器人協會執行會長任玉桐看來,廣東制造業應用場景豐富,制造業急需機器人產品,因此研發的機器人產品馬上就能運用生產和試用,試錯了再改,這個過程來回反復,推動了技術的快速更新。“從這個角度來說,廣東沒理由做不好機器人產業。”

群雄聚粵,名動四海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個具備工業機器人完整產業鏈的國家。廣東的機器人江湖,也早已成為全球頂尖玩家的必爭之地。

對內,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紛紛到廣東“安營扎寨”。

ABB是最早入局者,1995年在中山設立首家合資企業,2013年在珠海成立機器人公司並推出全球首款協作機器人YuMi,2016年與東莞拓斯達合作強化3C產業布局,2019年在深圳落地全球開放創新中心。

庫卡2017年被美的收購后,如今在佛山順德已建成全國最大工業機器人基地——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實現“機器人造機器人”全自動化生產,平均30分鐘就下線一台機器人。

安川通過合資模式切入市場,2015年與美的成立服務機器人公司﹔2017年與東莞長盈精密成立廣東天機機器人有限公司,瞄准3C行業推出全球最快的小型六軸機器人“TR8”。

發那科2019年在廣州科學城設立華南總部基地,主攻新能源汽車柔性生產線,並與廣汽、格蘭仕等企業合作推動智能工廠升級。

對外,粵產工業機器人正反向突圍出海,重構智造全球坐標。

越疆科技把關鍵零部件全部國產化的協作機器人賣到了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拓斯達在越南、墨西哥、印尼等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銷售和服務網絡﹔嘉騰機器人出口到北美、歐洲和東南亞等多地,近年來將工廠建到了美國底特律……

這一波,廣東機器人的向外突圍,正與制造業出海浪潮同頻共振。下游的制造業工廠“走出去”建廠,帶動了國產工業機器人需求。

某工業機器人企業向記者透露,該企業有客戶為國內頭部汽車企業的一級供應商。隨著新能源汽車海外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客戶計劃在海外建設智能工廠,該公司則將以提供設備和解決方案的方式,一同出海進行智能工廠項目建設。

國際巨頭的本土化,與本土企業的國際化,在廣東雙向奔赴,形成“技術吸收—自主創新—全球輸出”的產業閉環。

機器人出海的故事又有了新的篇章。不久前的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中國移動、華為、樂聚聯合發布全球首款5G-A人形機器人,中興通訊合作人形機器人Tina亮相,帕西尼與榮耀合作展示出多維觸覺靈巧手DexH13……

人形機器人尚處在發展早期,企業仍在探索各自的商業化路徑。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在全球機器人競爭格局中,廣東,會帶給我們更多想象。

南方日報記者 許寧寧 昌道勵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