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不斷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
確保群眾的每一項訴求都有人辦、依法辦

人民調解、訴訟服務、法律咨詢……走進福建廈門海滄區東孚街道綜合治理中心,敞亮整潔的辦事大廳裡,一體化開放式的受理窗口整齊排布。
“從咨詢調解到訴前指導,這裡‘一站式’解決了我的難題。”這天,吳先生來到中心贈送錦旗,感謝工作人員幫助他化解勞務合同糾紛。
放眼全國,“有矛盾就找綜治中心”成了很多群眾的共識。目前,全國省級綜治中心實現了全覆蓋,市、縣、鄉三級綜治中心覆蓋率達到90%,成為開展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和協助推動社會治安風險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
“今年6月底前把全國縣級綜治中心規范運行起來,到明年底,基本完成省、市、縣、鄉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中央政法委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快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確保群眾的每一項訴求都有人辦、依法辦。
讓群眾辦事“隻跑一趟路、隻進一扇門”
在湖北武漢,3300平方米的江岸區綜治中心裡設立了涉企糾紛調解室、知識產權調解室、勞動爭議調解室等多個功能室,群眾稱之為矛盾糾紛調處“終點站”。
這裡,信訪局整體進駐,各政法單位、婦聯等部門派員常駐,吸納特邀調解組織等第三方社會力量進駐,矛盾糾紛多發領域主管部門派員輪駐。
“我們把既有治理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快速響應群眾各類訴求。”江岸區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書記周飛說。
市民張先生與某醫院因一起醫療事故賠償金額陷入糾紛,協商近3個月無果。聽說有個“說理的地方”可以去試試,他就找到江岸區綜治中心。
了解事情來龍去脈后,中心採取“鑒定前置+調賠結合”模式,促成雙方1個月簽訂調解協議,並開通“司法確認”綠色通道,5日內完成司法確認,糾紛順利化解。
“解決訴求‘隻跑一地’,解開心結‘隻進一門’,太贊了。”張先生豎起大拇指。
近年來,各地著力提升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水平,以綜治中心為樞紐,統籌推動訴訟服務中心、檢察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訪接待中心等“多中心合一”,讓群眾辦事“隻跑一趟路、隻進一扇門”。
在福建,漳州市綜治中心開通“96111漳州矛盾糾紛調解服務熱線”,為群眾提供7×24全天候熱線服務,實行“縣鄉綜治中心優先調解”等制度,實現矛盾糾紛“一個號、一地跑、一站解”。
秉承“隻進一扇門,解紛萬家事”理念,江西宜春袁州區全力搭建高效能“一攬子”化解機制,確保矛盾糾紛從源頭預防到末端化解全程可控。
中央政法委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要加強現有解紛資源整合,切實把綜治中心建在面向群眾、方便群眾的位置,最大程度便利人民群眾表達訴求、解決矛盾。
如今,群眾進綜治中心“一扇門”,便能讓各類矛盾糾紛找到“出口”,讓辦事維權“找得到、問得清、看得懂”。
著力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某科技公司嚴重損害我公司經濟利益、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日前,因外包裝被侵權糾紛,四川某公司法務人員唐女士來到成都郫都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將其分流到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窗口。考慮到案件的專業性,中心安排知識產權專職調解員孟媛進行調解。
“從法律上講,你方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關於擅自使用與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相關規定,行業主管部門會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商品,並處以相應罰款甚至吊銷營業執照。”起初,某科技公司堅持不認可侵權行為,聽了孟媛的分析后,當場致歉,並決定銷毀庫存侵權商品。
“調解員依法辦事,既解‘法結’,又解‘心結’。”唐女士說,某科技公司並未對自身商譽造成太大損失,且其銷毀庫存商品會造成大量經濟損失,公司願意放棄經濟索賠。最終,經過調解員釋法明理,案件成功化解。
“綜治中心是依法化解矛盾糾紛的重要平台。”郫都區綜治中心負責人張祥平說,在受理案件時,中心引導當事人先調后訴。調解不成的,由中心司法系統根據情況對案件進行繁簡分流,將簡單案件交由中心速裁法庭辦理。
遇到問題找法,化解矛盾用法。如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矛盾糾紛,成為各綜治中心的鮮明特征。
在甘肅蘭州,西固區綜治中心借助司法所、社區法律顧問等專業力量,為化解矛盾提供法律支撐。
在廣東廣州,黃埔區綜治中心設立“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站”“法學會基層服務站”,將優質法律服務資源引入基層矛盾糾紛預防化解。
多地綜治中心還將普法工作融入解決實際問題和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的全過程,做到事前講法、事中明法、事后析法。
“必須牢牢堅持法治這一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把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中央政法委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要堅持運用法治力量,完善運行機制,協調各相關部門按照法定程序履職、按照法定環節配合,推動矛盾糾紛按照法治化“路線圖”和工作流程依法化解。
科技賦能為基層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在浙江杭州濱江區綜治中心,大屏上一幅幅“雲圖”,通過不同色塊滾動顯示著每個網格正在發生的事件。哪裡出現問題,一目了然。
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濱江區構建起垂直於政務服務與管理領域的“基層智治助手”(即“濱小治”),通過對基層治理的各類數據進行收集、整合、分析和應用,快速獲取事件處置的法律法規依據、矛盾調解措施等,提升基層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水平。
在小區散步時,居民楊先生被高空拋下的垃圾砸中,與肇事者發生糾紛。社工蔣懿上傳輕傷認定書等信息后,“濱小治”很快就整理出賠償金額等關鍵要素。工作人員核實、調整相關數據后,一鍵生成糾紛處理方案,全程不到10分鐘。
“科技賦能為基層治理插上智慧‘翅膀’。若全部手動操作,完成一份方案往往需要2小時以上。”濱江區綜治中心負責人表示。
借助現代科技力量助力矛盾糾紛化解,是各地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重要路徑。
蘭州橫向打通“12345”、平安甘肅等信息平台數據壁壘,縱向貫通四級聯動響應機制,構建“市級決策—區縣處置—街道調解—網格巡查”的智能治理鏈。
四川試點研發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信息系統,在瀘州等地的部分區縣先行應用,探索運行“一案一碼”,努力做到矛盾糾紛全生命周期可感可知。
山東延伸拓展網格化智能平台等應用場景,研發“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線上平台。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高頻訴求、風險隱患,及時預警重大風險。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
“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是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關鍵舉措,是實現群眾安居樂業的堅實保障。”中央政法委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對省、市、縣、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建設作出明確規定,各地要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推動工作高效落實,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