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鄉村教育的蓬勃春天

我是一名90后鄉村教師,也是一名粉絲數近150萬的視頻博主。開通自媒體“鄉村教師日記”以來,我把鏡頭對准鄉村小學的孩子們,記錄日常點滴。未曾想到,沒有刻意設計、精妙運鏡,更無華麗文案與剪輯,這些簡單又稍顯粗糙的影像,意外地觸動無數網友的心,累計播放量超3.9億次,成為一扇觀察鄉村教育的小窗口。
在我初次任教的班級裡,全班48人中,留守兒童有36人。我小時候也是一名留守兒童,因此暗下決心,自己經歷過的孤獨決不能重演。除了關注學習,我也關注孩子們的心理變化,用盡量多的時間去陪伴、守護他們。周末,我和學生一起干農活、做飯、爬樹摘棗子﹔暑假,我帶著他們過生日、捉知了、田野間玩耍。久而久之,我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成了他們信任的好朋友。一次家訪時,我突然想到,不妨把這些拍下來,給孩子們留下一份寶貴記憶,也讓更多人了解鄉村更生動、更鮮活的一面。
今天的鄉村教育真的不一樣了。少了“設施落后”的符號,也少了留守兒童“孤僻”的刻板印象,在我的鏡頭裡,“快樂”才是關鍵詞。視頻中,既有我和孩子們一起吃火鍋、放風箏的開心瞬間,也有收他們作業時斗智斗勇的“名場面”。有時候,我直接把相機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記錄閑聊時的童言無忌。拍攝時,他們就是在做生動、立體的自己,有學習中的專注、有嬉戲時的大笑,也有被批評后的反思。真實而富有童趣的反應,讓許多網友忍俊不禁,有人留言“原來留守兒童的生活不都是苦情劇,更多是充滿煙火氣的成長詩篇”。通過拍視頻,孩子們用鮮活而熱烈的生活鏡頭,沖破以往關於留守兒童的扁平認知,形成了跨越城鄉、拉近心靈的情感共振。
如今,隨著鄉村全面振興深入推進,鄉村教育已不是曾經的落后模樣。這幾年,我們的操場翻新整修,教室用上多媒體設備,飯菜日益豐富,學校還招來了音體美全能的年輕教師。視頻彈幕中,常有網友驚訝於“現在農村學生都吃得這麼好了”,感嘆“我小時候也有這種條件就好了”。隨著視頻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鄉村教育的蝶變,希望投身其中出一份力。不少網友在看過視頻后報名參與鄉村支教,還有熱心人士聯系捐贈書籍等物資。一方小屏幕,就這樣連接起無數顆熾熱的心,讓共識與暖意在網絡內外流動。
視頻讓外界看到孩子們,也讓孩子們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當我讀起評論區的鼓勵與夸贊,告訴他們在屏幕另一端“有許多人都在關注你們、喜歡你們”,孩子們眼睛中閃爍的興奮與激動,仿佛星星一般。那是一種被看見、被認可的力量。曾經不善言談的孩子逐漸落落大方,往日調皮的孩子也變得懂事很多。現在,還有許多單位和機構向學校發出邀請,孩子們有機會走進軍營、登上潛艇、參觀科技館,觸摸星辰大海。網絡不僅是展示變化的窗口,也是激活潛能的開關,讓孩子們看見無盡的天地,更看到充滿無限可能的自己。以數字技術抹平城鄉教育的信息鴻溝,我想,這就是堅持拍下去的價值所在。
“關注鄉村教育 關愛留守兒童”,這是我在每條視頻結尾都會放上的話語,也是我的夢想和動力所在。此刻,春光爛漫,教室窗外的樹木正在抽出新芽。我也會堅守崗位,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繼續用鏡頭記錄下鄉村教育發展的蓬勃春天。
(作者為安徽阜陽颍泉區寧老庄鎮董湖小學教師,本報記者羅陽奇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