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以水為筆繪就民生幸福圖
累計建成碧道7209公裡,今年建設100條以上省級幸福河湖

2025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屆“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聯合國2025年“世界水日”主題定為“Glacier Preservation”,譯為“冰川保護”。近日,水利部普法辦印發通知,確定2025年“中國水周”主題為“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
記者從廣東省水利廳獲悉,當前廣東正加速建設幸福河湖,推動綠色水經濟發展,同時加快構建現代化廣東水網,持續推動廣東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水安全。今年,廣東將建設100條以上省級幸福河湖,已謀劃儲備總投資近1000億元的水經濟新業態項目,同時加快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等工程建設,力爭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后續優化工程全線貫通、分干線具備通水條件,以水為筆,繪就民生幸福圖。
水岸碧道邊,河小青巡河正忙﹔廣州塔上、國際媒體港外,“紀念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六十周年”等主題游字和水主題公益海報宣傳視頻循環滾動播放﹔“節水廣東 你我同行”節水主題宣傳活動即將在黃埔區南崗河畔拉開帷幕,“幸福河湖優秀案例”即將揭曉……與此同時,今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廣東集中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樣的宣傳活動,引導全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愛水、節水、護水行動,推動廣東水利高質量發展。
今年將建設100條以上幸福河湖
近年來,廣東錨定幸福河湖建設“安瀾、生態、宜居、智慧、文化、發展”這一總體目標,充分挖掘萬裡碧道建設成果的潛力。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持續推動河湖濱水空間的開放與共享,積極搭建起民眾與河湖親近互動的橋梁。如今城鄉居民無需長途跋涉,在家門口就能暢享親水樂水的美好時光,切實實現了把河湖岸線、清澈水體歸還給民眾,讓百姓真切感受到幸福河湖建設帶來的民生福祉。
按照水利部的統一部署,廣東已高質量建成全國首批幸福河湖南崗河、全國第二批幸福河湖蓮陽河,正加快推進派潭河、大水橋河、大南河等第三批幸福河湖建設。其中,南崗河以綠色生態筑底、營造多樣生境,全流域打造“十米河寬、百米河灘”的生態綠廊,是大都市小流域幸福河湖建設的生動案例。蓮陽河以“韓江秀水通絲路,幸福蓮陽振僑鄉”為主題,打造三條各具特色的濱江風貌帶,融合潮曲、燈謎等國家非遺創作開展幸福河湖宣傳,為河口地區幸福河湖建設提供澄海經驗。
2024年,廣東出台了關於打造綠美碧帶和幸福河湖建設的總河長令,開展29條省級幸福河湖建設。根據規劃,今年廣東將建設100條以上省級幸福河湖,到2030年力爭建設500條幸福河湖。
在著力打造幸福河湖的同時,廣東當前持續提升河湖治理水平,通過常態化開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清除多年沉積的淤泥,暢通水流通道,恢復水體自淨能力﹔組織流域集中清漂行動,清理河湖水面漂浮物,守護水生態環境的潔淨﹔通過打造生態優美的河湖景觀,挖掘河湖文化內涵,發展水經濟產業,實現河湖治理與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深度融合。
全省儲備綠色水經濟項目近千億元
隨著河湖長制的全面推行,廣東開展“清四亂”“五清”專項整治行動、“讓廣東河湖更美”大行動,高質量建設萬裡碧道,打造綠美碧帶,建設幸福河湖,常態化開展水塘河道清淤,河湖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為水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載體。截至目前,廣東已累計建成碧道7209公裡。
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要用好近年來的治水成果,使生態“好水”變經濟“活水”。近年來,廣東以幸福河湖建設為基石,大力推進“河湖+水經濟”融合發展模式,探尋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路徑。
目前,廣東已順利完成“10+2”省級水經濟試點(10個試點項目和佛山、江門2個全域試點市)建設任務,打造了一批水上運動、游船游艇、濱水文旅、休閑康養等優質水開發利用多元化業態。自水經濟試點建設以來,16宗省級水經濟試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7.3億元,已有13宗項目投入運營,試點建設期內新增直接就業崗位超過1500個,2024年度累計吸引游客2404萬人次,實現運營收入8.3億元。
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共開展市級試點項目68宗、縣級試點項目31宗,謀劃儲備項目270宗,綜合省、市級試點和儲備項目,全省范圍內已謀劃儲備了總投資近1000億元的水經濟新業態項目,廣東迎來綠色水經濟投資發展熱潮。
廣州市從化區天人山水大地藝術園依托沙溪水庫,構建集文化、體育、康養、旅游、研學於一體的度假勝地,2024年接待游客達25萬人次,新增近200個就業崗位,有力帶動周邊村民創業增收。廣州市南沙區以特許經營模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水上運動基地項目落地,舉辦豐富多樣的水上賽事,為群眾提供多樣化水上休閑體驗,新增超300個就業崗位。清遠北江內河水經濟發展項目完善航運基礎設施,打造特色旅游航線,2024年吸引游客22萬人次。
省水利廳表示,未來將通過頂層設計與試點實踐相結合,在綠色水經濟發展之路上不斷探索創新,讓水經濟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為“百千萬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60年對港供水300億立方米
今年中國水周的主題提到“保障我國水安全”。近年來,廣東大力推進現代化水網建設,一條條跨區域輸水渠道穿山越嶺,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水利保障。
上世紀60年代,上萬名建設者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集結而有序分布在東江一級支流石馬河沿線,開山劈嶺、鑿洞架橋、修梯筑壩,僅用一年時間建成規模宏大的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下稱“東深供水工程”),實現了“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成功讓東江水潤澤香港。
今年是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周年。60年來,奔騰不息的東江水,奔流入港,滋養著粵港澳大灣區沿線民眾和廣大香港同胞,滿足了香港約80%、深圳約50%、東莞沿線8鎮約80%的用水需求,累計供水達671億立方米,其中對香港供水300億立方米,成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線。
如今,廣東“改造山河”的壯舉仍在繼續。在粵西,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正掀起建設高潮﹔在粵東,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后續優化工程建設不斷迎來新進展﹔在珠三角東部地區,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已為千家萬戶送上量沛質優的西江水。
根據廣東“851”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未來廣東將通過跨流域調水筑起全省水網“大動脈”,構建“五縱五橫”水資源配置骨干網,覆蓋全省16個地級以上市、受益人口超7600萬人,可基本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廣東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為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南方日報記者 李赫 通訊員 粵水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