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珠三角新一年找准定位再挑重擔

2025年02月04日07:49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近一個月,珠三角各市陸續召開市委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為新一年高質量發展謀定方向和路徑。

2024年,廣東GDP突破14萬億元,連續36年位居全國首位,同比增長3.5%,彰顯經濟大省擔當。在這之中,珠三角作為廣東經濟的“壓艙石”,經濟總量佔全省約八成,其發展態勢深刻影響著廣東乃至全國經濟格局。

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珠三角如何在新一年找准定位、勇挑重擔,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南方日報記者從多市陸續出爐的市委全會報告中,拼出珠三角挑重擔、啃硬骨頭的“施工圖”。

挑最重的擔子:立足前沿,融灣共進

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列為12項重點工作之首,點名“黃金內灣”做好互促共進這篇大文章。

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通車,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獲立項批復﹔南沙港150條國際班輪航線通達全球﹔前海入駐港企數量近萬家﹔河套跨境巴士穿梭深港兩地,讓“半小時科研圈”成為現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現全域封關運作……肉眼可見的硬件連通,加深加快的要素流通,為大灣區城市群互聯互通邁入新階段寫下新注腳,共同拼出了“流動的大灣區”的生動圖景。

地處與港澳緊密聯系的最前沿,珠三角多個地市在市委全會中表達了全面“融灣”、爭先敢為的決心和擔當。

引擎發力,大平台協同闖關探路——

廣州明確要舉全市之力推進南沙開發開放,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引領共建世界級的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深圳提出要建設好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核心引擎之一和極點之一,加快前海、河套、自貿區前海蛇口片區等平台建設並強化與橫琴、南沙對接聯動﹔珠海表態支持服務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全力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第二階段開局起步。

極點聯動,融灣成為共同發展邏輯——

惠州明確縱深推進融深融灣行動,持續加強與大灣區城市交流合作﹔肇慶提出要堅定不移地“向東看、向東趕”、融珠入灣﹔東莞提出全面深化莞港澳台合作,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佛山力爭深化與香港、澳門合作,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取得新突破。

歷史上,開放是珠三角刻入“DNA”的鮮明特征,也是之所以能一往無前的戰略定力。從我國首批沿海經濟開放區,到新時代的粵港澳的大灣區,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格局的演變,是我國經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縮影。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達1.99萬億美元,經濟總量超越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與東京灣區並駕齊驅,躋身全球灣區第一梯隊。2024年,“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創新指數連續5年居全球第二。大灣區11城已具備打造世界一流灣區的條件,擁有比肩世界三大灣區的大體量、高密度、高產出的特征。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迎來發布實施6周年。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裡,廣珠澳高鐵、佛穗莞城際、獅子洋通道、深江高鐵等一系列利好大灣區建設的大項目被點名,有望在新一年突飛猛進。

對標灣區所需,珠三角城市錨定各自戰略定位,各盡所能、各展所長,助力大灣區在參與全球競爭中再“進位”。

啃最硬的骨頭:穩中求進,經濟突圍

廣東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長期保持在10%以上,珠三角九座城市的經濟總量佔據廣東約八成。如果說廣東是全國經濟的頂梁柱,那麼珠三角則是廣東經濟的“壓艙石”。

細讀珠三角各市全會報告,拼經濟,是各地市今年要牢牢抓住的主線,以“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為主基調,千方百計深挖產業、投資、消費、外貿等經濟增長動能,為全省經濟向新向好蓄勢蓄能。

經濟大市,擔大任挑大梁——

廣州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是支撐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廣州提出,要全力以赴拼經濟,在大抓重點產業發展、重大項目招引建設、營商環境優化和穩外貿穩外資上下功夫見實效,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2024年深圳GDP達36801.87億元,同比增長5.8%。深圳在去年進出口首破4萬億元,時隔9年重返中國內地外貿“第一城”。深圳謀劃,把握深圳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特色,讓工業和外貿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展現創新發展和開放發展的豐碩成果。

佛山作為經濟大市,將全面激發改革動力,更好擔負起經濟大市挑大梁的責任使命。堅持“兩條腿走路”,統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布局,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

工業強市,以產業育新機——

內外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全力推進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投資與創新研發投入持續增加。

東莞立下全市經濟增長5%的預期目標,奏響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的創新交響曲,力爭全年新增制造業單項冠軍、“小巨人”各30家,“名特優新”400家,“小升規”800家。

惠州前瞻性謀劃未來產業,搶佔人工智能產業制高點,加快發展低空經濟,大力發展藍色經濟,著力發展生命健康產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的增長點。

在拼經濟的發展命題下,“消費”成為全會報告的新熱詞,尤其是首店、首秀和首展等首發經濟正成為擴大內需的新增長點。

在第二屆全球消費者大會上,全球最大消費私募基金“路威凱騰”成立的新消費基金實現了廣州在消費領域基金項目“零”的突破。廣州正搶抓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機遇,打造國際國內品牌集聚地和孵化地。在廣州,2020年至2023年引進首店數量分別為227家、214家、157家、420家,2024年前三季度已累計引進各類首店260家。

接燙手的山芋:區域協同,接招破題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實施“百千萬工程”,是廣東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的重要抓手,也是廣東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從改革開放創辦經濟特區“殺出一條血路”,到誕生順德、南海、東莞、中山等廣東“四小虎”成為“世界工廠”,再到如今攜手港澳建設世界級灣區,珠三角,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開放發展的先行者,面臨更多的歷史性、積累性發展問題,也有更大的責任先行先試,為工業城市探索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新路子。

2024年,廣東成為我國首個經濟體量突破14萬億元的大省。相比之下,江蘇下轄13個設區市已邁入“城均GDP破萬億”階段,區域發展更為均衡。而常年來,廣東要下大力氣解決的最大短板,便是區域協調發展不平衡和城鄉二元結構的難題。如何破題?多個城市已開始探路——

佛山以建設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為牽引,扭住發現價值、重塑價值這個關鍵,打造“百千萬工程”環兩江(西江、北江)示范區。

中山全面啟動村鎮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從曾經“手無寸土”,到如今騰出超4.6萬畝新空間,中山以一場三年攻堅“硬仗”,為全省低效工業用地改造探路。今年,中山將更高質量推進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連片打造跨鎮街現代化產業園區。

惠州加快打造全省縣鎮村現代化樣板。總面積近5000平方公裡的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曾是農田灌溉難、產值低的“老大難”區域,如今已發展成為集現代農業、休閑觀光、生態保護於一體的綜合示范區,為全省“百千萬工程”打造生動樣本。

肇慶全面推進強縣促鎮帶村。去年,肇慶四會、高要入選全國百強縣(區),7鎮入選全國千強鎮。今年,肇慶將進一步發展縣域經濟,在已初步形成千億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以及新型儲能、電子信息2個500億級行業集群的基礎上,力爭2025年GDP沖刺3000億元大關。

展開中國區域發展版圖,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正在形成東西南北四向牽引的“鑽石菱形”格局。

在越來越多中國城市呈現出告別“散裝”“建群”發展的當下,珠三角都市圈的互動漸入佳境。

珠三角擁有廣州、深圳兩個GDP近10萬億元的國家級都市圈,經濟實力領跑全國。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等跨江跨海大橋群陸續通車,為珠三角都市圈迎來了融合聚變的重大機遇,珠江三角洲的八道入海口從此跨江越海再無礙,未來珠三角九市有望越抱越緊。

城市間積極合作的鮮明信號,同樣在珠三角多地市的新一年工作部署中得到體現。

珠海市委全會提出,要在推動珠西一體化發展等重點任務中大膽探索﹔佛山市委全會明確要深化與香港、澳門合作﹔《東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要求東莞增強城市綜合實力,聯動深圳、惠州共建深圳都市圈,主動融入廣州都市圈。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站上“十四五”規劃收官沖刺戰,珠三角九市肩扛雙重任務,既對標國際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灣區,也協同粵東粵西粵北縱深推進“百千萬工程”,就如一群人趕路,憑借的是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依靠的是同心協力、抱團發展,為廣東高質量發展再造新動能。

南方日報記者 劉珊 劉越亞

統籌:魏楠 何山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