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非遺+”激活文旅消費熱潮

2025年02月04日07:48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春節假期進入尾聲,粵東小城揭陽依然人流如織。“之前隻知道汕頭和潮州,沒想到揭陽也很好玩。”正月初六,來自陝西的游客王先生正與家人一起在揭陽古城的城隍廟參觀游覽,對當地的非遺文創品與美食印象深刻。

春節期間,廣東全省21個城市上演豐富多樣的非遺活動,各地市結合“百千萬工程”推出系列文旅產品,吸引八方來客。

據廣東省文旅廳初步測算,2025年2月3日,全省4A級及以上景區接待游客315.4萬人次,較去年假期第七日同比增長5.9%(以下均按此可比口徑進行同比)﹔納入監測的14段古驛道沿線重點區域接待游客63.0萬人次,同比增長5.8%﹔納入監測的13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接待游客17.5萬人次,同比增長6.1%﹔納入監測的100個鄉村旅游點和歷史古村落接待39.1萬人次,同比增長7.6%﹔納入監測的80個重點公共文化機構接待17.2萬人次,同比增長6.4%。

非遺體驗吸引客流如潮

正月初二至初七,到訪揭陽古城的游客,每天都能與英歌舞、獅舞、舞龍等文化非遺民俗巡游活動不期而遇。初步統計,揭陽古城每天都會迎來十幾萬人次規模的客流。從中山路到思賢路,從城隍廟到進賢門,美味的南門蚝烙、肉丸,精彩的非遺技藝,豐富的文化表演,摩肩接踵的游客,都讓揭陽這座潮汕地區的老城煥發著生機。

正月初二至初六,“廣東老字號”中國大酒店化身為傳統文化體驗樂園,為游客們帶來豐富多彩的非遺體驗活動,包括“盆滿缽滿·金幣滾滾”的金幣畫框、“璀璨螺鈿·錦繡迎春”的非遺螺鈿胸針,還有手寫揮春和新春明信片蓋章活動等。

正佳廣場的大唐千燈會已連續舉辦三屆,成為羊城的一大春節網紅打卡點,帶動天河路體育中心商圈人氣。正佳廣場有關負責人表示,正佳廣場的大唐千燈會,正是表達對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致敬與傳承,契合當下人們對祈福祈願、文化自信的深切追求。

民俗節慶活動年味十足

筆者從省文旅廳了解到,廣東各地圍繞春節申遺成功和“請到廣東過大年”主題活動,推出了文化市集、演出、展覽、非遺體驗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文化活動,為游客帶來豐富的節日文旅消費選擇。

廣州南沙粵港澳大灣區燈會以盛大主題燈會和非遺展示,每日吸引近3萬人次游客入園“睇”燈,帶動南沙及周邊的酒店、餐飲和景區游客大幅增長。

春節定制版音樂劇《英歌》在廣州塔劇場精彩上演,巧妙地將英歌舞、音樂劇、剪影戲、廣州地標建筑廣州塔等融為一體,以“英歌舞+音樂劇”的奇妙組合,打造出現代與傳統交織的獨特舞台藝術。在潮汕欣賞“英歌舞”表演,成為這個春節假期,年輕游客到“南方小城”深度旅游、體驗本地特色的熱門選擇之一。

據攜程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廣東省汕頭、潮州等年味目的地搜索熱度漲幅明顯。汕頭小公園舉辦的新春文化廟會涵蓋非遺手作互動、新春游園、年貨大集、民俗巡游、戲台有約、小元宵燈會等活動,深受游客青睞。茂名各地特色年例陸續啟動,融入粵西木偶、古法照明火把、南派醒獅、北派舞龍、粵劇等元素,吸引眾多省內外朋友參加體驗。

外地游客除了看英歌舞,同樣喜愛紅桃粿等潮汕非遺項目。據潮州當地一些酒店透露,消費者正從傳統觀光旅游轉向深度旅游,有的酒店推出“住宿+紅桃粿非遺體驗”套餐,高峰時一天有上百位客人體驗該項目。

挖掘非遺將掀起新消費

從英歌舞、簪花熱、非遺春節,再到李子柒的漆扇制作視頻,去年底以來,非遺話題多次沖上熱搜,吸引年輕人關注的目光,晉升為商家們的“新寵”元素,推動春節文旅消費市場迎來新一輪的火熱。

目前,抖音平台上的#非遺話題累計播放量超317億次,其中,#非遺美食的話題播放量也已達到31.4億次,話題仍在不斷升溫。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陳明教授指出,從“國潮風”到“新中式”,再到如今的非遺文化,都是文化自信的體現。而與前兩者不同,非遺並非是一種表面的文化潮流,它歷經多年的傳承和滲透,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與民族情結,並且與人們的生活高度融合在一起,以至於不經提起,我們都已經習以為常,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廣泛享受著非遺帶來的益處,比如他們喜歡的螺螄粉和漢服刺繡工藝。如果能借助媒體和商家的特意宣傳,並對其意義進行深入挖掘,無疑將掀起新的一輪非遺消費熱潮。

陳明還談到,站在市場角度看,與任何一種傳統文化符合和現象一樣,非遺首先必須依托一種為現代人群喜聞樂見的形式載體才能得以廣泛地傳播。春節作為一種節日非遺,其本身就是一種很好文化產品的載體。其次,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非遺與載體之間應該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比如潮汕英歌舞與“中華戰舞”、廣繡與粵劇服飾、雕版印刷技藝與現代插畫等。

此外,非遺作為一種傳統技藝,除了借助產品作為傳播載體外,還需要通過品牌化的方式成為一種消費偏好從而轉化為一種有價值的消費現象而為大眾所關注,比如潮汕牛肉丸非遺制作技藝與老字號品牌就組成經典搭配,成為廣東非遺的傳播使者。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葛政涵 葉綺涵 黃堃媛 王涵琦

通訊員 粵文旅宣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