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館走過40年
辦“有形”的展,做“無牆”的館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1985年1月5日,中國第一座文學博物館——中國現代文學館正式宣告成立,這是當時中國文學界的一件大事。
文學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文學館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博物館的一個分支,文學館在中國相對年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更好地讓文學“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推動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文學館仍在路上。
——編 者
走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園林式建筑群裡,不時與現當代文學名家的雕像相遇:巴金背著手在散步,朱自清坐在湖邊,望著一池“荷塘月色”,葉聖陶、曹禺、老舍正在交談……這些文學巨匠從時光深處走來,指引著觀眾去探索文學的世界。
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館徽是一個逗號。中國古典文學中沒有標點符號,逗號的出現恰恰表征現代。逗號也標志著一種延續,意味著中國現代文學館既深挖文學資源的豐富礦藏、植根文學傳統,又積極擁抱未來。
巴金最后的工作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進入所有場館的正門門把手都是一隻手模,進門者均可與之握手。這隻手是哪一位文學大師的?
答案便是:巴金。
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建成與巴金密不可分。晚年的巴金意識到,自己有將一個時代的印記傳承下去的責任,他希望有一個專門的機構能夠搜集、收藏、整理、研究、展示現代作家作品。1981年3月12日,巴金《關於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建議》在人民日報刊載,得到一大批著名作家的響應。
1985年1月5日,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中國第一座文學館——中國現代文學館宣告成立。同年3月26日,中國現代文學館開館典禮在北京市海澱區萬壽寺西院舉行。
經過10余年的艱苦創業,文學館的文物、書籍逐年增加,萬壽寺舊館已漸漸承載不下,建立獨立新館勢在必行。於是,巴金再次為他這“一生最后一個工作”鼓與呼。在他的積極爭取下,文學館在北京市朝陽區芍藥居開辟新址。2000年5月23日,中國現代文學館新館開放。
新館佔地46畝,建筑面積共3萬平方米,藏有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眾多中國現當代文學名家的手稿、作品初版本、照片、書信、字畫、書籍等藏品92.98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40件,並建有100多個作家文庫。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茅盾故居也歸中國現代文學館所屬。
新文學發展100多年,留下數不盡的文獻資料。這些彌足珍貴的收藏,穿越歲月的洗禮,歷經時代風雨,撐起一個國家的精神脊梁。“文學館的收藏工作永無止境,我們是在面向未來進行收藏。”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說。
歷經近40年發展,中國現代文學館的事業不斷壯大,集文學展覽館、文學圖書館、文學檔案館以及文學理論研究、文學交流功能於一身,成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文學博物館。2024年5月18日,中國現代文學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正如全國文學館聯盟秘書長、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所言:“中國現代文學館完全實現了巴金先生當年的設想,為文化薪火相傳和文學史的建構與研究提供服務。”
喚醒沉睡的書稿
“現代作家書房展”是中國現代文學館人氣最高的展覽之一。展覽還原冰心、曹禺、丁玲、艾青、臧克家等10位作家的書房,所有展品都是作家生前用過的實物。
在冰心書房,書桌上擺放的海螺、小瓷貓等工藝品,花瓶裡怒放的玫瑰花,天藍色的格子床單,清新素雅的布置流露出作家的生活情趣,讓觀眾在觀展中逐漸與作家“靠近”。一個裝滿信件和明信片的大玻璃櫃格外引人注意,“這是各地讀者寫給冰心先生的信,冰心先生將其用心保管。”中國現代文學館展覽部主任王雪說。
除“中國現當代文學展”“現代作家書房展”兩個常設展外,文學館還不定期舉辦特展。“2024年新開幕展覽有8個,數量為近年來最高。”王雪介紹。
步入“歌以詠志 星漢燦爛——新時代文學成就展”展廳,書山模樣的藝術裝置矗立展廳中央。
仰頭看,“登春台”“雪山大地”“北流”等字牌懸垂,這些是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入選作品的名字。
“2024年是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10周年,展覽通過‘作品’‘時代’‘人民’‘世界’四個單元、千余件展品,展現文學創作成果豐碩、文學活動繽紛活躍、文學公共服務春風化雨的10年。”王軍說。
展覽展出了作家簽名本圖書、難得一見的作家手跡等豐富展品,還有大熱的被改編為影視劇的作品,比如《人世間》《三體》《流浪地球》的劇本。
展覽的科幻文學展區聚集了不少觀眾駐足體驗。觀眾在屏幕上輸入科幻作品中場景情節的關鍵詞,屏幕上就可實時生成對應的圖像,瞬間將觀眾帶入科幻的世界。“生成式人工智能圖像互動技術的運用,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王雪介紹。
走上文學的“時光階梯”,便來到“‘三紅一創 青山保林’紅色經典展”。
“展覽採用沉浸式布展方式營造出濃厚的時代與文學氛圍。”展覽策展人賀同越介紹。在《紅日》展區,讀者可以觸屏體驗《紅日》小人書拼圖游戲。在《林海雪原》的冰雪世界,讀者可在飄落的雪花中沉浸感受書中場景。
目前,“美的豐富礦藏——紀念巴金先生誕辰120周年藏書展”已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啟幕。展覽展出了120種巴金的藏書,以及巴金的珍貴手稿、書信等,向觀眾全面展示巴金的文學成就和精神世界。
拓展文學的窗口
2023年初,一檔人文談話類節目《文學館之夜》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錄制,7個夜晚、7場漫談,李敬澤邀請多位作家、藝術家、學者“談論與文學有關的一切”,讓文學走近更廣大讀者。
《文學館之夜》展示了不少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鎮館之寶”,如魯迅《吶喊》初版本、老舍手稿《多編好相聲》、朱自清抗戰勝利后使用的皮箱、曹禺用過的鎮紙等。
“節目希望借助新的媒介,讓更多人知道有中國現代文學館,知道這裡有這麼多珍貴的館藏。”李敬澤認為,文學館的事業不是一個“關著門”的事業,要做“無牆”的文學館。文學館不僅是專業的文學機構,也是面向公眾、服務社會的公共文化場所。
近期,中國現代文學館推出的“四季印章”走紅社交平台。印章圖案以文學館建筑搭配四季流轉的景色,依季節推出和變化。王軍說,隨季節變化的印章,傳達出文學與時間的“常”與“變”,提醒人們多發現日常生活的自然之美、平凡之美。
此外,中國現代文學館積極依托自身資源,推出面向中小學生的公益研學課程。“‘文章萬物——文學中的北京’研學課程很受學生和家長們歡迎。”中國現代文學館公共服務部工作人員崔琦介紹。
文學講座、新書發布會,主題黨日、研學課程,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展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越來越豐富,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立體化傳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文學館。
截至2024年11月,中國現代文學館接待觀眾17萬人次,茅盾故居接待觀眾7萬人次。
“我們正在努力將文學館打造成人氣活躍的文學現場、讓人敬重的文學陣地、數字賦能文學的亮麗窗口。”王軍說。
巴金先生曾說,“我們的新文學是表現我國人民心靈美的豐富礦藏”。“文學館要讓這些‘美的豐富礦藏’‘活’起來,向公眾提供美好豐富的文學文化生活。”李敬澤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