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有皮影(人世間)

![]() |
陸豐皮影代表劇目《雞斗》。 |
世家
每當月圓之夜,蔡錦鎮都會想起8歲那年,在彌散著稻花香氣的小院裡,父親蔡奇雄月下傳藝教他學唱陸豐皮影戲的情形。
一輪明月當空,大地清輝一片。陸豐南塘鎮二村的農家小院裡,勞動了一天的蔡娘仔把自己的心愛之物——祖輩傳下來的皮影一個個撿拾出來,讓它們透透氣,晒晒月光。
父親反串旦角,人稱“蔡娘仔”。他時而是《梁山伯與祝英台》裡的祝英台,時而是《李彥貴賣水》裡的黃桂英,時而又是《王雙福》中的張翠錦……扮相嫵媚嬌俏,唱功了得,演誰就是誰,久而久之,他的本名蔡奇雄反倒漸漸被人遺忘了。
每一次晾晒皮影,蔡娘仔都會陷入長時間的沉默,偶爾會開口說一兩句,抑或開嗓唱上一兩句。“你爺爺會演很多劇目,生、旦、丑、公、婆、淨什麼角色都能演,人送外號‘皮猴強’”。蔡錦鎮的祖父名叫蔡強,也是蔡錦鎮的皮影啟蒙老師。
蔡家的曾祖機緣巧合進了皮影戲班,遂子承父業,代代相傳,祖父、父親和蔡錦鎮都先后入了行。曾祖父在私人戲班裡討生活,到了祖父這一代就有了自家的戲班子——蔡氏戲班。
中國皮影戲歷史悠久,可上溯至兩千年前的西漢,成形於唐朝,成熟於宋代,元明時期開始分化出陝西皮影、潮州皮影、灤州皮影三大流派,且有南路、北路之分。潮州皮影是南路皮影的典型代表,陸豐皮影戲屬潮州影系,是目前潮州皮影在中國大陸唯一流傳的活態遺存。
陸豐皮影戲自南宋傳到潮州粵東地區,明清時期已然成了大氣候。即便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戰亂年代,許多戲曲劇種大都停鼓散班,皮影戲還活躍在鄉村街市。鑼鼓一響,煩惱忘光,它是生逢亂世的人們在紛亂嘈雜中的一抹亮色。
1957年,陸豐縣在原南塘墟蔡氏皮影戲班和林卓氏皮影戲班的基礎上,組建了陸豐皮影劇團。兩個舊皮影戲班的民間藝人,一躍成為新中國、新劇團的專業演員。他們當中既有生、旦、丑、公、婆、淨都能駕馭的全能型藝人,也有能譜曲能演奏的優秀音樂人才,更有技術高超的皮影制作藝人,個個天賦異稟、身懷絕技。
陸豐皮影戲劇團建團伊始,就整理上演了《張四姐下凡》《烏鴉記》《波月洞》《火焰山》《李彥貴賣水》以及現代劇目《紅軍橋》《集體有余》等優秀傳統劇目。夜幕降臨,燈光亮起,鑼鼓、鐃鈸一敲,二胡一拉,陸豐皮影戲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然而,隻紅火了一陣子劇團就解散了。直到1975年,劇團才恢復演出。僅用時兩年,陸豐皮影便創造了每日三場、連演一個月,且場場飽滿的演出記錄。
1980年,蔡錦鎮以臨時工的身份進入劇團。翌年,父親退休。按照當時的政策,蔡錦鎮成為陸豐劇團的正式演員,這也使得他有幸經歷了陸豐皮影的“黃金10年”。
畢竟是從小學藝,蔡錦鎮既會唱戲又會操作皮影,正式進入劇團后很快就獲得了上場的機會。那是一台熱鬧的《八仙過海》,八位神仙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醉酒而歸,偶遇金魚仙子率水族在海裡遨游,八仙依仗法寶威力戲言挑逗,與被激怒的金魚仙子上演了一場酣戰……年輕的蔡錦鎮一會兒是蝦兵一會兒是蟹將,除了出演戲中的小角色之外,更多的是給主演們遞道具。
蔡錦鎮珍惜每一次的上場機會,很快便成為年輕一代皮影藝人中的佼佼者。而陸豐皮影也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曾先后4次赴京參加匯演及獻禮演出,還曾遠赴香港、日本演出,所到之處,盡顯中華民間文化藝術的風採。
時間來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新興娛樂文化樣式的不斷涌現,皮影戲的觀眾漸漸流失。皮影藝人紛紛轉行自謀出路,陸豐皮影戲進入了休眠期。
姊妹花
陸豐皮影劇團有一對姊妹花,鄭曉丹與鄭曉霞。她們是堂姊妹,鄭曉丹隻比鄭曉霞大一歲。
鄭曉丹是家中幺女,她有五個哥哥,是父母與哥哥們心中、眼中、手中的寶。2009年中學畢業那一年,鄭曉丹離家闖世界的心蠢蠢欲動。父母舍不得她離開身邊,聽聞皮影劇團招學員,就給她報了名。
2006年6月,陸豐皮影戲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休眠了十年之久的陸豐皮影戲重獲新生。2007年元宵節,陸豐皮影戲搭載在巡游的花車隊伍裡,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已經很久沒有登台的皮影藝人們,蜷縮在狹小的花車裡,用熟悉的劇目《龜與鶴》《飛天》喚回喜愛它的人們的遙遠記憶。
“看上去又好玩又熱鬧”,這是1994年出生的鄭曉丹第一次現場看皮影戲演出的感覺。然而,真正開始學習皮影戲時,鄭曉丹的心情隻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枯燥。
劇團剛剛恢復建制,老藝人最多,中年藝人次之,年輕人少之又少。2008年招收了4名年輕學員,2009年又招收了包括鄭曉丹在內的2名新人。那段時間,復排劇目是當務之急,與此同時還要讓新學員盡快成長,以便充實到青黃不接的演員隊伍中來。
《龜與鶴》裡的仙鶴需要兩個人操縱,一個拿皮影的上影,一個拿皮影的下影,兩個人配合才能完成一個形象的塑造。拿上影的演員有身高要求,需要身高一米六以上的演員,而鄭曉丹身高隻有一米五四,隻能拿下影。與仙鶴不同,烏龜隻需一人操縱,特點是慢。剛開始學藝的人大都急切、毛躁,慢吞吞的烏龜到了鄭曉丹手中,仿佛加足了馬力的小汽車,為此沒少挨師傅們的訓斥,“慢!要慢!聽懂了嗎?記住了嗎?”
傳藝的師傅們雖然嚴苛,但眼中卻是滿滿的期盼與希冀。他們帶徒弟的原則是三分嚴厲、七分鼓勵,前腳剛訓斥完,轉頭就會說:“熬過3個月的基本功學習,以后就是順風順水!”鄭曉丹的授業恩師中便有蔡錦鎮的身影。
基本功學習終於結束,劇團復排的《飛天》《倆朋友》《雞斗》《採蘑菇》《烏鴉與狐狸》《龜兔賽跑》《東郭先生》《哭塔》等劇目也煥然一新,演員新、道具新、舞台新,欣欣向榮。2012年,陸豐皮影劇團轉制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改名為“陸豐市皮影戲傳承保護中心”,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陸豐皮影戲復興的希望。
雖然隻比鄭曉丹小一歲,但鄭曉霞進入皮影戲表演這一行,卻比堂姐晚了好幾年。蔡錦鎮也是她的授業恩師之一。
鄭曉霞同樣操縱皮影的下影,她發現基本功的難點在於配合,上影與下影演員的默契程度,直接決定一台皮影戲的演出質量。而這種默契度需要天長日久的排練與磨合。
鄭曉霞的搭檔名叫洪曉慧,身高一米六二,是經驗豐富的上影演員。兩人第一次合作演出,是陸豐市皮影戲傳承保護中心的保留劇目,曾在第三屆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大賽比賽中獲獎的《雞斗》。這出戲講的是勤勞的花公雞勵精圖治,苦練本領,終於斗敗了專橫跋扈、不勞而獲的黑公雞。
在《雞斗》中,鄭曉霞不僅要手持黑公雞的下影,還需兼顧兩隻上下翻飛的蝴蝶。在台上的每一分鐘,鄭曉霞都戰戰兢兢。特別慌神的時候,她就用眼角的余光去搜尋搭檔,身旁的洪曉慧氣定神閑,操縱的間隙不忘丟一個鼓勵的眼神給鄭曉霞。這是鄭曉霞第一次登台,她贏得了伙伴與觀眾的雙重認可,與洪曉慧的合作也一發不可收。后來,她倆成了陸豐市皮影戲傳承保護中心首屈一指的黃金搭檔。
2018年,第六屆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剛一落幕,上海戲劇學院的木偶皮影編導人才培養班隨即開班授課。培訓班規模不大,隻有來自全國13個省市區木偶皮影專業團體的20名學員,專業方向涵蓋了杖頭木偶、布袋木偶、提線木偶和皮影四大品種。20名學員中,陸豐市皮影戲傳承保護中心就佔了9名,包括鄭曉霞與洪曉慧。
培訓班的結業考試是匯報演出,打散原有組合,由授課老師臨時指派搭檔。鄭曉霞臨時與湖南省木偶皮影保護傳承中心的演員組隊。雖說是演員之間的配合,但本質上是兩個傳承保護中心之間的合作,再往大裡說則是兩種皮影藝術的交流與融合。無論影型制作、人物形象,還是操縱手法,湖南皮影與陸豐皮影都有諸多區別。經過兩周苦心排練,演出出人意料地成功。鄭曉霞這一組的得分遙遙領先。
在上海戲劇學院,鄭曉霞還見到了幾位高山仰止的皮影藝術大家,他們有的能獨自操控皮影的上下影,同時還能兼顧道具的表演與展示,真正做到了一個人演活一台戲﹔有的不僅皮影技藝高超,還唱念俱佳﹔有的不僅能演還能導戲,甚至在皮影制作、舞美設計上的造詣也極為深厚。一趟上海之行,為鄭曉霞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對皮影藝術的認識也隨之提升。就藝術創作而言,須常持打開之狀,兼收並蓄,永遠不可生守成之心。
皮影博物館
在陸豐市東海鎮龍山大道上,有一座高12層的皮影大廈,這裡鬧中取靜,喧而不亂,整棟大廈歸陸豐市皮影戲傳承保護中心所有。大廈一樓是800平方米可容納百余人的皮影劇院,二樓是皮影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
2012年之前,龍山大道沒有皮影大廈。以前的劇團辦公條件差,採光不好,通風更不好,也沒有安裝空調,夏天熱、冬天冷,一到回南天,整個辦公室都濕漉漉的。人還好說,能挨,能扛。糟糕的是皮影。牛皮做的皮影,雖說經過了復雜的鹼洗和干制,但畢竟是牛皮質地,在悶熱潮濕的環境裡,很容易發霉,整個辦公室常年彌漫著一股揮之不去的霉臭味。當時隔壁有一家大排檔,后廚與劇團一牆之隔,各種廚余垃圾引來了老鼠,也引來了野貓。
嶄新的皮影大廈竣工啟用后,皮影劇院、皮影博物館、兒童天地、皮影制作室、集訓中心、皮影辦公區、交流研學中心一應俱全。
蔡錦鎮馬上就要退休了。他很珍惜現在上班的每一天,平時很少待在辦公室,不是下鄉演出,就是在下鄉演出的路上。他也很少乘坐電梯,雖說快60歲了,但多年練功的好處就是身強體健。皮影大廈一樓到二樓的20多級台階,對蔡錦鎮而言不過是信步閑庭。從皮影博物館開館,所有工作人員中進館次數最多的當數蔡錦鎮,因為那裡有與他血脈相連的記憶。
展廳裡有蔡錦鎮曾祖父剪的紙影,東漢末年的白馬將軍公孫瓚。隔著近百年的光景,白馬將軍威武雄壯的樣子依然栩栩如生。展櫃裡霉斑點點的藤條箱是蔡錦鎮祖父的遺物。那個箱子,是父親月下傳藝時裝著皮影的箱子,裡面裝著山川河流、花草樹木、亭台樓閣、飛鳥走獸和無數的才子與佳人,更裝著蔡氏幾代人的念想。
展櫃裡還陳設著一本本手寫的劇本,紙張泛黃,字跡模糊,那是蔡錦鎮父親留給他的。父親不識字,隻唱得好,想來劇本是請人手錄下來的。父親生病住院期間,恰好中山大學的康保成教授在對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我國皮影戲的歷史與現狀》進行社會調查,多次專訪蔡娘仔,老人家躺在病床上完成了部分皮影戲音頻的錄制。他唱完了這輩子所有的戲,再沒有任何遺憾,安然離世。
皮影博物館籌建時,面向社會征集文物。沒有一絲猶豫,蔡錦鎮就把家中所有與陸豐皮影戲相關的新老物件都捐了出來。在博物館的“當代傳承”部分,也陳列著蔡錦鎮赴日本、香港演出的照片,以及年輕皮影演員鄭曉丹、鄭曉霞學藝、進修、下鄉演出的照片。博物館裡還有一面空白的牆壁,為陸豐皮影戲的未來留足了空間。
演繹藝術的人終將老去,而藝術常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