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供澳“菜籃子”的“鮮”密碼

本報記者 賀林平
2024年12月19日17: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冬日,凌晨3點,戶外還是寒風扑簌,廣東中山水出鋪錦水產養殖基地已是燈火通明,一片熱火朝天,一條條手臂粗的淡水魚活蹦亂跳。養殖戶老梁為客人做著介紹:“這是中山特色脆肉鯇,還有鳙魚、鯽魚等。”在海關關員的全程監控下,選中的水產品被分門別類裝入貨車車廂,上鎖發運,為“同飲一江水”的澳門特區市民,送去“當日份的新鮮”。

  中山、珠海舊稱“香山”,和同屬珠江口西岸的澳門唇齒相依,情誼深厚,也是澳門人“菜籃子”的主要來源地。每天約110輛次、400余噸鮮活農產品一路往南,經拱北海關驗放后流向澳門,佔到當地市場八成以上。

  鮮活農產品,貴在一個“鮮”字。魚肉蔬果離開田間塘頭,一路能快捷又安全地“鮮”到澳門,背后是“科技+制度”的創新密碼。據海關統計,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經拱北關區供應澳門的蔬菜、水果、禽肉、水產品等已超470萬噸。

  水產品從“冰鮮”到“鮮活”

  “三聯三同”帶動銷量走高

  趕了個大早,澳門居民楊小姐來到市場上,為當天的家宴准備食材。她選購的冰鮮石斑魚等水產品,均來自廣東的珠海隆盛水產品有限公司加工配送中心。

  “我們供澳門的冰鮮水產品每天有10余批次。”加工配送中心負責人周金宏說,每天凌晨4點開始,集運到中心的水產品分裝上10余輛粵澳兩地號牌貨車后,立即前往拱北口岸,經“鮮活產品綠色通道”快速進入澳門。在2023年之前,由於批批申報,周金宏幾乎每月都要派人到海關申報10來次。

  結合供澳門冰鮮水產品批次多、品種雜、通關時效要求高等特點,拱北海關在海關總署領導下,加強與澳門市政署等方面的合作,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去年1月起在全國率先試點“三聯三同”監管模式,即與企業聯通、與地方聯動、與澳門聯合,以“同企、同料、同線”的生產周期為監管單元,以“生產批”監管的模式替代批批申報模式,企業出口申報前監管申請批次減少99%,海關查檢作業時效提升近58%。“現在手續簡化了很多,隻要集中申報一次,少跑很多路,也節省了很多成本。”周金宏感慨。

  中山市有全國最大的供港澳鮮活水產品生產基地,出口澳門的淡水水生動物約佔澳門市場七成。海關與澳門市政署共同訂立供澳食用水生動物企業認可標准及監測項目,建立覆蓋轄區16家企業檔案,聯合開展源頭監管、抽樣監測,每批次壓縮通關時長約60%。今年以來,通過“檢疫前推,合作監管”模式,海關共監管鯇魚等供澳門食用水生動物2700噸,佔同期內地供澳門總量的近六成。

  在智慧海關建設中,中山海關率先推廣檢驗檢疫証書“雲簽發”模式,實現証書即報、即審、即簽,全過程“雲端”簽發。1月至11月,通過“雲簽發”模式簽發供澳鮮活農產品檢驗檢疫証書1.22萬份,簽証時長從1天至2天縮短至最快10分鐘以內。

  “在海關監管新模式推動下,我們今年出口澳門鮮活水產品超1100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1%,出口更加便捷了!”中山食品水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塘魚部經理丁紅亮高興地說。

  從“冰鮮雞”到“生鮮雞”

  “綠色通道”與“鮮”字搶速度

  “老廣”有句俗語:“無雞不成宴”。在粵港澳一桌宴席當中,離不開一道用雞烹飪的菜肴。今年2月2日,時隔7年后,澳門居民終於再度吃上了內地供應的“生鮮雞”,讓這種記憶中的鮮味重回舌尖之上。

  “過去,內地供澳門的禽肉類食品以冰鮮為主,需要把溫度控制在0℃—4℃,難免影響口感。”珠海市振盟肉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兆倫說,“生鮮雞肉是即日屠宰即日銷售的鮮活食品,屠宰后加工、存儲及運輸等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雞的中心溫度在10℃—15℃范圍內,肉質更接近常溫鮮雞肉,比冰鮮雞肉口感更好。”

  然而,供澳生鮮雞肉保質期僅為24小時,對查驗、通關等環節時效要求很高。從“冰鮮雞”到“生鮮雞”的突破,背后是海關加強與澳門方面合作、服務澳門民生需求的又一次改革創新。該關下屬的斗門海關開辟屬地查檢“綠色通道”,實行屬地查檢“5+2”全天候預約快速通關,為企業優先簽發相關單証,實現即報即查、急速送檢、快速驗放。

  每天,監管作業完成后,肉質鮮美、質量可靠的生鮮雞肉裝車前往拱北口岸,經“鮮活產品綠色通道”通關,很快就出現在澳門早市上。跨越40公裡,美味從一城傳遞到另一城,這樣夕發朝至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自2月2日起,斗門海關已累計監管供澳生鮮雞超68萬隻,約977噸。

  在拱北口岸,“鮮活產品綠色通道”的牌子格外醒目。短短幾百米的綠色通道,車水馬龍,時刻暢順,如同“血脈”連接兩地。

  從“菜園子”到“菜籃子”

  全程溯源管理守護食品安全

  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對於香洲海關關員潘文波來說,從事供港澳農食產品監管事業也已25個年頭了。他清楚地記得,澳門回歸之初,珠海片區供澳民生物資品種較少,“現在豐富很多了,光蔬菜就有200多種!”

  從單一到豐富,背后是供澳鮮活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設。隨著澳門市場對鮮活產品的需求節節攀升,為更好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需求,拱北海關支持優質企業成立供澳蔬菜、水果、食用水生動物三大加工配送中心,並促成三大中心與湖南、雲南、山東、寧夏等全國十幾個省區的種養殖基地簽訂原料購銷協議。近年來,先后引入茂名荔枝、山東土豆、寧夏芥藍等上百種食用農產品,豐富澳門市場供應。

  加工配送中心一頭連著澳門人的“菜籃子”,一頭連著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菜園子”。海關實施嚴格注冊登記、備案制度和有害生物及農殘監測,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溯源制度,通過跨關區聯動共管,有效保障食用農產品安全穩定供應,守護好澳門同胞“舌尖上的安全”。“我們還會通過日常監管、突擊檢查等方式,查看加工配送中心生產記錄、原料供應來源及其安全衛生狀況等,實現‘種養殖基地—生產加工環節—運輸出境’的全程溯源管理。”潘文波說。

  25年來,供澳鮮活農食產品的海關監管模式越來越科學、精准、高效。拱北海關動植物檢疫處副處長陳偉華介紹:“我們不斷深化改革創新,企業實現‘一次數據錄入、兩地數據共享,一次貨物申報、兩次通關共用’,保障供澳綠色‘生命線’高效順暢。”

  (本報廣州12月18日電)

(責編:朴馨語、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