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強市

農交會現場。活動方供圖
廣州以農交會為契機力推都市現代農業強市建設。活動方供圖
11月28日,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下稱“農交會”)在廣州開幕。本屆農交會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主題,展覽面積超10萬平方米,近3000家企業攜2萬余種展品參展,到會專業採購商預計超5萬人。
農交會是我國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農業行業盛會。此次是農交會首次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同期舉辦的廣東現代農業博覽會、重磅推出的強農論壇等一系列重要活動,讓與會嘉賓既能看到優質產品、先進技術、創新模式,又能聽到權威解讀、行業動態和市場聲音,更能感受廣州都市現代農業的創新活力。
作為“東道主”,廣州始終把鄉村作為后續發展的戰略空間和群眾的精神家園。當下,廣州聚焦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錨定“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強市”目標,努力走出一條集約高效、業態多樣、共同富裕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一場萬人空巷的盛會,一座萬眾矚目的城市,兩者的“牽手”令人期待。農交會為全世界提供了讀懂廣州的新入口,廣州也以農交會為契機力推都市現代農業強市建設。
大都市大農業
新質生產力撐起“食在廣州”幸福生活
醇厚蜂蜜漿、清甜馬蹄爽、多汁玫瑰柑、脆爽番石榴……農交會廣州展區成為人氣最旺的一處,廣州各區特色農產品琳琅滿目。與會嘉賓感嘆“食在廣州”的幸福,原來讀懂廣州還可以從讀懂鄉村開始,繁華城市與和美鄉村也能交相輝映。
大都市離不開大農業。“老廣”吃穿不愁的日常,看似尋常、實則“非常”。
便捷的都市生活,讓人們忽視了端穩廣州“飯碗”的難度。作為有著2400萬實時在穗人口的超大城市,廣州僅蔬菜、水果日消費量就超9000噸和3000噸,旺盛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卻受比較緊缺的耕地面積掣肘,穩產保供一直都是都市現代農業建設的頭等大事。
為守穩都市農業“基本盤”,廣州向存量土地要增量,連續5年超額完成糧食生產指標任務,蔬菜、水產品、水果等重要農產品自給率穩定位於全國同類城市前列,連續3次獲國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優秀”等級。
亮眼“答卷”的背后,是廣州一步一個腳印,走好都市現代農業建設之路。
今年以來,廣州布局打造4個省級水稻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千畝方”,春播糧食面積約21.47萬畝,超額完成上半年播種計劃﹔新增3個國家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前三季度生豬出欄同比增長約43%。
走得穩,更走得快,在“保量”的基礎上更要“提質”。近年來,廣州加速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讓農業發展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不斷提高,讓廣州農業成為高質高效產業。
走進廣良白雲基地無人蔬菜種植工廠,全自動化的生產設備控制著蔬菜從播種、培育到成熟的全過程,適宜的生長環境讓生菜“全年無休”,約22天便是一個種植周期。植物工廠規模種植后,平均日產3000株葉菜,年產量超過100萬株。原來農業也可以如此“炫酷”。
在新設備、新技術的加持下,農業生產方式發生大變革,也刷新人們的認知。
小種子能迸發大能量。廣州經農業農村部確認的超級稻品種16個、居全國前列,累計通過審定的菜心品種佔全國87%,優質黃羽肉雞種苗供應佔全國20%以上。
好品質能擦亮金招牌。廣州培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36個、“粵字號”農產品品牌344個、綠色食品產品數量135個。
“土特產”能締造好企業。廣州累計培育國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為17家、200家、430家,其中國家級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走進廣州田間地頭,一條條都市現代農業全產業鏈串珠成鏈。廣州以調整結構為突破,實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打造“1+6”都市農業產業鏈,加快推動花卉、觀賞魚等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動力強勁。
新風貌新趨勢
和美鄉村成為“游在廣州”熱門選擇
來參加農交會,也不妨去廣州鄉村走一走、看一看。此次,廣州組建了投資廣州服務小分隊,精心策劃了多條特色涉農投資考察路線,串聯起超過30個涵蓋生產、流通、銷售的優質項目。
其實,去鄉村在廣州已經成為新趨勢。每逢節假日,廣州鄉村游必然是熱門選擇。以今年的國慶假期為例,廣州接待鄉村游游客超648萬人次,同比增長9.4%,鄉村精品民宿一房難求。
廣州鄉村為何吸引人?
理由之一是美麗宜居。每逢周末,黃埔區龍湖街逕下村便會吸引不少游客來此露營,放眼望去,游人休閑的草帽農場、生動活潑的文化牆、層層疊疊的稻田花海,還有正在建設的智能化新居。
“村民沒想到有一天能住進智能化‘別墅’。”逕下村第一書記黃國威對逕下村未來鄉村新型建筑工業化示范項目充滿期待。目前,266棟智能綠色新農房正在興建中,新技術讓建房子可以像造汽車一樣被“拼”起來,半年的建設周期可以壓縮到20多天。而走進樣板房,搭配智慧家居系統的鄉村住宅令人神往,在鄉村也可以享受便捷生活。
不止逕下村,隨著廣州持續推進農村污水、垃圾、廁所“三大革命”,建立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全市超96%行政村可達省定美麗宜居村標准、200條行政村可達省定特色精品村標准。
宜居宜游的環境讓人心動,而鄉村獨具特色的嶺南風光讓人來了又來。
在花都區新華街三華村,最有人氣的地方,不是商場、公園,而是古祠堂。古祠堂打開大門,化身農家書屋,福元徐公祠的雕闌玉砌之間,是孩子、家長認真讀書的面孔,近7000冊的館藏也吸引了村民、讀者來到這裡借閱書籍,也成為游客的“打卡點”。
除了青山綠水,廣州鄉村還有農業科技帶來的新“賣點”。
走進位於白雲區人和鎮清河村的人和園鄉村振興農業觀光園,白天這裡是農業科研的“試驗田”,以稻魚共生示范基地為代表的多個院士項目集聚於此﹔晚上這裡是夜游好去處,五彩斑斕的燈光吸引了大量游客。一個地方,生產和生活可以絲滑切換,土地利用效率更高,人氣更旺,新的創新項目紛至沓來。
廣州既重視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又注重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通過部署“標杆示范、達標提速、消薄補強”三大行動,廣州點線面結合推進和美鄉村片區化、組團式、帶狀型發展。目前。廣州高標准培育創建283個典型村和14條新鄉村示范帶,正實現打造一個典型村、串聯一條示范帶、帶活一片新鄉村。
新熱土新機遇
城鄉融合讓年輕人“贏在廣州”
廣州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城市和鄉村是一體兩面,能將城市的人流、資源和管理模式帶到鄉村,也能將鄉村的青山綠水、優質產品反哺給城市,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農交會期間,廣州也會舉行農業招商引資、引智活動,誠摯邀請各方客商來廣州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如今,鄉村已經成為廣州投資興業的新熱土。今年舉行的“耕耘都市農業,共富廣州鄉村”2024年廣州市都市現代農業暨“百千萬工程”典型村招商引資引智活動上,蓮塘村、藍田村等典型村紛紛當起“主角”,拿下投資過億元的優質項目。
好項目對富民興村的效果不言而喻。目前,廣州累計創建2個國家級、2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17個國家級、200個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助推都市現代農業總收入超3000億元。2023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萬元,增速連續16年快於城鎮居民。
更長遠看,好項目、好企業更成為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新舞台。
“我本身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也想做一點回報農村的事。”幾個月前,陳國凌有了新身份,應聘上增城區的農村職業經理人,成為中新鎮聯營強村公司CEO,服務鄉村也實現了個人理想。
企業家來了、年輕人來了、專家來了,與當地村民一起碰撞出新產業、新思想、新技術,讓廣州鄉村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種地像打游戲一樣簡單。隻要你會操作手機,就可以借此操作農業無人化設備了。”極飛超級農場運營負責人葉永輝說。在黃埔蓮塘村,借助無人化設備,隻需一台手機即可管理約300畝的農場。如今,極飛的產品“飛”到了70個國家和地區,更是帶著這份“廣州方案”走向全球。
城鄉共謀發展,讓廣州農業面向全國,輸出新技術、新模式,也發掘新市場、拓寬“朋友圈”。
大灣區老百姓可共享一個“菜籃子”。廣州立足灣區、服務全國,開創性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合作城市遍布全國,在25個省(市、自治區)134個地級以上市(州)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2400余個。同時,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交易中心正加快建設,“買全球、賣全球”指日可待。
在國內立下“穗”字招牌,還面向國際鏈接“大市場”,讓農業也呈現開放合作的姿態。
廣州主動對接RCEP,加快廣州(南沙)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南沙糧食通用碼頭、南沙港國際冷鏈等一大批重大項目加速落地。今年1—10月,廣州農產品進出口總量809萬噸、同比增長14.9%,其中出口增長18.9%、進口增長14.6%。
接下來,廣州將以農交會為契機,積極打造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展覽展示平台、交流對接平台、要素集聚平台,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努力為建設農業強國、農業強省作出廣州貢獻。
撰文:傅鵬 穗農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