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南雄紅砂嶺綜合治理項目:筑牢綠色屏障,推動區域發展

2024年10月31日16:23 |
小字號

     項目基本情況

  韶關南雄位於廣東北部、國家生態安全格局“三區四帶”的南方丘陵山地帶,屬於廣東南嶺生態屏障。該區域擁有我國重要生物物種基因庫,被列為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極其重要。南雄紅砂嶺是我國南方濕潤區紅層荒漠化的典型地區,生態系統不穩定,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衰退等生態問題突出。

  南雄市紅砂嶺綜合治理項目作為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重要支撐工程之一,創新多類型土壤改良技術、中草藥立體種植生態治理技術,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紅砂嶺生態監測與評價,完成總投資8.74億元。

  主要做法

  (一)齊心共治:政府主導、社會投入、群眾參與

  成立領導小組並設置領導小組辦公室,探索形成了政府搭台、修復辦主導,部門聯動、群眾參與的生態保護修復路徑。統籌各級財政預算安排的水土保持等各類資金,鼓勵將多元化社會資金作為紅砂嶺治理的重要補充,探索資金籌措和回報機制,提高社會資金參與度。引導鎮村土地入股,共同參與產業化的紅砂嶺治理。

  (二)價值實現:生態提質、系統治理、產業助力

  圍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理念,突出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及流域上下游等各要素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將工程和植物措施結合,建設喬灌草立體布局的生態體系和水田、溝渠、水池、道路、林地結合的工程體系﹔根據不同土地坡度、土層厚度和土壤質量等條件,分類開展農用地整理、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治理等﹔引進社會資本,成立生態保護修復基金,建成多個中草藥研發、林果種植基地,構建生態保護修復長效機制。

  韶關山水工程各工程總體布局圖

  (三)技術創新:土壤培肥、立體種植、監測支撐

  針對治理區特殊的土壤條件,企業和科研團隊在農業生產實踐中不斷進行土壤改良。探索出“樹盤種肥田蘿卜,行間植皺葉酸模”的土壤培肥、抑制雜草的生態種植方式。通過面上監測、樣線調查、樣點監測、定位監測及紅砂嶺生態數據庫建設等措施,從宏觀到微觀不同尺度,對區域紅砂嶺地貌景觀生態結構、過程和功能進行動態監測,對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等進行評價研究。

取得的成效

  (一)生態效益:紅砂為底,筑牢綠色屏障

  治理后區內逐漸建立多物種的植物群落生態系統。項目區植被覆蓋度增加23%以上,植被物種數量顯著增加﹔項目區坡度減小,地表徑流平均減少34%,由徑流造成的泥沙和土壤養分流失量分別下降92%和22%﹔在植物恢復和徑流減少的共同作用下,項目區土壤有機質增加0.75∼5.4倍,鹼解氮提高1.5∼4.5倍。地上生態系統的改善促進了地下生態系統的修復,土壤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跳虫、螨類等土壤動物數量從每平方米數百個增加至數千到上萬個。紅砂嶺治理區域生態系統質量持續向好。

  (二)經濟效益:生態為基,凸顯金山銀山

  完成墾造水田項目規模約10956畝,新增水田5100多畝,解決了農業丟荒、田塊破碎化問題。統一流轉經營,水田區域上造黃煙、下造水稻,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引入社會資本和產業,帶動土地增值、產業鏈延伸、財稅增長,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以臍橙基地為例,無災年份農產品總銷售收入超過3.3億元,實現利稅5700多萬元,上繳所得稅3700多萬元。

  生態濕地治理后(2023年6月)

  生態濕地治理后(2023年7月)

  農田治理修復前

  農田治理修復后

  (三)社會效益:民生為本,共建宜居家園

  紅砂嶺獨特的景觀地貌不僅具有景觀和科研價值,更是客家農耕文化和恐龍(蛋)古生物化石的載體。通過保護和宣傳,紅砂嶺成為網紅打卡點和中小學生地學科普點,增強了群眾的生態保護觀念。項目得到中國新聞網、人民網等眾多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生動傳播了新時期生態修復理念,彰顯了生態修復工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時代價值。

  地學科普點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