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首次立法明確中小學可禁止學生帶手機
專家建議做好“家校社”協同育人
近日,《廣州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條例》(下稱《條例》)經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將於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這是全國首部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規,也是廣州首次明確中小學校可以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進入校園或者在校園內使用。
為何要禁止手機進校園?家長和學生怎麼看?學校給不給帶?如何規范手機管理?
大部分學校不允許手機進校園
學生能否帶智能設備進入學校課堂,一直備受關注。
2021年,教育部在《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中明確,學校可以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學校或者在校園內使用。
廣州此次通過即將施行的《條例》,在法律層面賦予學校對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進行管理的權力,同時對教育部的規定進行了細化,如明確中小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嚴格限制被監護人使用手機,並配合學校禁止或者限制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等相關規定等。
“青少年自控能力的發展與前額葉皮層的成熟程度密切相關,一般要到20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在此之前,學生對智能設備上即時反饋和高刺激性的內容容易失去抵抗力。”廣東廣雅中學的專職心理教師劉佳說。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陳俊表示,網絡信息良莠不齊,青少年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接觸到來源不明甚至有害的信息,因此需要對中小學生給予高度的關注和保護,營造清朗的校園環境。
目前,廣州大部分中小學校都對學生攜帶手機入校進行管控。
呼吁父母給孩子做好榜樣
《條例》施行在即,能否攜帶手機進校園,家長和學生怎麼看?
記者採訪發現,大多數家長都對這一措施表示支持,認為有助於減少孩子對智能設備的依賴。
周女士兩個小孩在廣州市越秀區某小學就讀。由於身邊有孩子沉迷電子游戲導致學業甚至生活受影響的案例,她認為孩子過度使用智能設備會降低其探索世界的熱情和好奇心。
也有部分家長表達了對孩子人身安全的擔憂。梁先生的女兒在番禺區讀初中,他表示:“雖然我支持《條例》施行,但學校如果把智能設備拒之門外,孩子在校發生問題家長難以及時了解,放學聯系接送也不方便。”
而學生有更多實際訴求。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黃俊儒表示,自己支持一定程度的管控,但難以接受全面禁止智能設備入校,“我平時要用手機和朋友聊天,看新聞資訊,學校部分創新課堂也會用手機互動,隻要一周不碰手機,就感覺和世界‘脫節’了”。
獲得“賦權”后,給不給學生帶手機?如何規范管理?考驗著學校的管理智慧。廣州已有學校開展了探索。
“手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幫助學習,用得不好會毀了學生。”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一級長阮慕瀚說,學校允許學生每天擁有約一個半小時的手機自由使用時間,通過引導學生學會合理使用智能設備,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
陳俊認為,要避免一味強調手機等智能設備的壞處,應該更關注學生心理需求,創造更多與其交流互動的機會。同時,要做好“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努力為青少年創造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環境。
陳俊表示,可以嘗試開展趣味文體活動、帶領青少年讀好書看好劇等,通過合理設置難度梯度,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幫助其逐步擺脫對手機的依賴。
陳俊建議父母在監管孩子使用手機的同時,要積極與孩子互動交流,幫助其擺脫對手機的依賴,“呼吁各位父母,拒當‘低頭族’,為孩子做好榜樣”。
南方日報記者 陳理 李秀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