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人間煙火”與城市文明相融互促

2024年09月23日17:47 |
小字號

今年以來,電白區在推進“百千萬工程”中,聚焦文旅、產業和地域特點,積極打造多樣化、有特色的地攤消費場景,化堵為疏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為群眾多渠道持續增收搭建平台,進一步促進消費潛力釋放。同時以改革思維和舉措,有序“放”、科學“管”、精准“服”、主動“融”,切實辦好便民“貼心事”,推動“人間煙火”與城市文明相融互促,讓城市更有溫度,讓經濟更具熱度(如右圖)。今年上半年,該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7.47億元,同比增長2%,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

有序“放”,努力營造夜市“軟環境”

該區考慮區域布局、人群需求、環境保護等因素,圈定部分拆后地塊、待開發閑置地塊、邊角地塊,引導和規范企業、群眾擺攤經營,把設攤經營、佔道經營從“全面禁止”改為“適度放開”“有序設攤”,創設“潮汐攤位”,在規定區域、規定時限內允許擺攤經營,通過化堵為疏、規范經營,努力為攤販和群眾提供最大便利。如水東街道在海堤路引導年輕人打造“汽車后備箱”夜市,每天晚上年輕攤主們提前來到海堤路指定位置,鋪上好看的桌布、擺出小黑板、挂上星星串燈、推出復古小推車,根據自己的喜好營造各具氛圍感的攤位。據了解,海堤路“汽車后備箱”夜市主要以經營各種特色檸檬茶、奶茶、小吃等,日均人流量超過3000人。

科學“管”,筑牢食品安全“防火牆”

該區各地因地制宜,秉持“放管結合”理念,科學建立健全管控體系,守穩筑牢“夜經濟”食品安全防線,切實保障好攤販規范經營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比如沙琅鎮探索“流動攤販”治理模式,由執法部門、村委會、群眾等組成考評小組,根據証件齊全、衛生達標、經營規范等10多項指標,每月對攤主開展考評,對擾亂經營秩序、整改不力的攤販按分值視情予以警告、停業整頓、取消經營資格等,目前該鎮已發出整改通知書78份,查處不規范行為130多起,帶動600多人靈活就業。又如嶺門鎮建立積分准入與退出機制,結合群眾投訴率、平台預警率、誠信積分等指標,動態調整“外擺位”經營業態與范圍,今年已調整7場外擺活動方案,有效約束了該鎮商戶規范經營。

精准“服”,探索為民服務“新路子”

據了解,夜市擺攤者中大部分為失業人員、下崗工人、低收入人員,該區轉變思路,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以擺攤者需求為落腳地,提供精細化服務,切實解決他們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擺攤者的獲得感和滿足感。比如樹仔鎮引進社會專業團隊管理運營燈光夜市美食攤位,全面提升攤位管理水平與服務質量,日均客流提升到6000多人次、營業收入超25萬元。電海街道為美食街配套建設攤位供電、給水等設施,讓攤販實現了“到處流動”到“營有定所”,同時發揮黨員志願服務先鋒模范作用,為擺攤的“迷你店”配齊“紅管家”,幫助攤販文明營業、致富收入,為地攤經濟傳遞了溫度、注入了活力。

主動“融”,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

該區結合“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工作部署,不限於打造地攤消費場景,還積極將鄉村建設融入其中,探索建立既具有煙火氣又具有便民、文化服務的發展“新模式”。比如嶺門鎮引導鄉賢投資打造燈光美食城,並利用地攤人氣,聚合各種資源,拓展美麗鄉村建設,現在燈光美食城周邊,已成功打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陽光家園、文化站、球場、公園、廣場等場所,組成了一個寬闊的空間,許多展會、民俗、演藝活動均放在這裡舉辦,既豐富了轄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又促進夜市形成更大規模,帶來更豐富多元的吃喝玩樂消費模式,把游客從“流量”變成“留量”。

茂名日報記者 柯小瑛 特約記者 王全明 通訊員 劉緒良

(責編:朴馨語、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