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北京中軸線組曲(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河山錦繡)

陳 晉
2024年08月18日11: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本版特推出“河山錦繡”欄目,約請創作者以報告文學、散文等形式書寫時代之變、中國之進,彰顯文化自信。首篇推出陳晉散文《北京中軸線組曲》,作者以時空漫游的方式體驗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的深邃,表達申遺成功的喜悅之情。

——開欄的話

不久前,在印度新德裡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於13世紀,形成於16世紀。不斷演進發展至今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杰出范例,是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証。包括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在內的全部15個遺產構成要素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在全球范圍的重要價值,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得到世界廣泛認可。

騰退整治、修繕利用、考古發掘、環境保護……走過12年申遺保護之路,如今的北京中軸線綻放新顏,一幅古今輝映的城市畫卷正徐徐展開。

序章

燕山山脈從雲中來,吐出千年古都恢宏的文明氣象。

北京城,因為一條縱貫南北7.8公裡的中軸線,成為“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中軸線上,以國家禮儀文化為主線串起的15處遺產構成要素景觀,以“居中”和“對稱”的布局方式與形制設計,營造出深入人心的景觀秩序和不同凡響的審美意趣。

從元大都開始,700余年間,中軸線始終處於北京城的中心,猶如脊梁一般支撐著這座城市獨有的壯美秩序和發展格局。

北京中軸線上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澱,是這座城市的靈魂。它承載著豐厚的意蘊和飛揚的想象,演繹出一部民族傳統和城市文明的傳奇,鐫刻下最有質感的社會氣象和情感記憶。

鐘鼓樓

北京城的每一天,曾經是從中軸線北端的鐘鼓樓開始的。

“瘦”的叫鐘樓,“胖”的叫鼓樓,是古代北京的報時台。時辰更替之際,人們總是先聞鼓聲,綿延108響的鐘聲隨后被撞了出來。

鐘聲撞出井然的社會秩序。從西北方向入城而來的駝隊和驢車,漸次向鼓樓和地安門之間的中軸線匯聚。沿街商鋪林立,布幌招展。古代都城的建筑規制是“前朝后市”,身處故宮背后的這條街道,成為北京古城民生和商業聚集的中心。

萬寧橋

從鼓樓往地安門方向,趕街人的雙腳,總是要踏過已經建成700多年的萬寧橋。萬寧橋是中軸線上最古老的橋,橋下流淌著的大運河水,在西側屯居成為一個叫什剎海的湖,這個湖,賦予一座偉大城市生息起居的靈動之氣,滋養著中軸線上的靈秀之美。

景山

有水必然有山。山水之間的詩意組合,昭示出北京中軸線對大自然的謙恭情懷。

從地安門往南走,是皇家御苑景山。從山腳到山頂,有庄嚴的殿、閑適的閣、飛動的亭、靜心的廟。

站在山頂上的萬春亭,中軸線上的制高點呈現的北京之美,盡收眼底。半城宮牆半城樹,一色江山滿人間。中軸線上一脈相連、左右對稱的各類建筑,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許多挺拔的城樓,相互瞭望地矗立在蒼穹之下,即便穿越過歷史的風煙,仍舊那樣安詳、穩重。這大概就是北京城獨特的“壯美秩序”。

故宮

走下景山,迎面便是故宮后門,叫神武門。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軸線上集中體現皇權威儀的最大建筑群。按禮儀等級精心排列組合的宮門、宮樓、宮牆、宮院、宮殿,整體庄重而又均衡錯落,是那樣氣勢磅礡又富有節奏和韻律。

北京中軸線的起源頗具浪漫意味。古人在“仰望星空”的過程中,形成“居中而治、以中為尊”的理念,還追求中正中和、向心凝聚和多元一體。故宮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殿殿有“和”字。中央統轄、正道而行、幸福安康、和諧一家,是歷史大勢,是世道人心,也是故宮呈現的中和之美、大同之美。

在故宮徜徉,頗費時間。如今,8700多間宮殿、180余萬件(套)文物,陸續以“虛擬現實”的方式呈現在網絡上面。古代工匠們肯定想不到,后人會以現代數字技術,同他們的卓越智慧和工藝,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競賽。

太廟

對稱與平衡,是符合世間萬物生存和發展規律的大美。

坐落在故宮東南側的太廟,與社稷壇沿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彰顯出“左祖右社”的都城建筑規制,也是國家政權樣式和民族禮儀文化的均衡表達。

太廟是明清兩代的皇家祖廟,體現了中國人祖先崇拜的傳統。皇帝每年都會來這裡祭祀祖宗,實際上是昭示皇權在家族內傳遞的合法性。

江山終歸是人民,人民是江山的主人。如今的太廟,早已作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對外開放,是普通百姓游園和觀看演出、展覽的文化空間。

社稷壇

江山還是大地和豐收。太廟西邊的社稷壇,傳達出中國傳統文化對國土的認識和崇拜,以及國家政權永固、疆土完整統一、大地五谷豐收的願望。除了春秋兩季,凡遇大事或異常年景,皇帝都要率領群臣前來告祭和祈謝。

大美江山,雖不靠祭祀得來,卻終歸緣自大地的滋養和恩賜,所以人們常常把“江山”“社稷”並列連用。

端門

讓我們回到太廟和社稷壇中間的故宮軸線上來。

端門,是進出宮城的前導性建筑。皇帝進出在這裡整頓儀仗,還要擂鼓撞鐘。端門兩側的朝房,是大臣們上朝時休息和等待的地方。高大端庄的城台和城樓,烘托出皇城的威嚴和神聖。站在城樓看故宮內外,紅牆綠瓦,碧水石橋,又是那樣余韻悠長。

天安門

出端門往南,便是皇城的正門天安門了。

這裡是明清時期頒布詔令的地方,也是新中國舉行重大國事活動最權威和隆重的場所。天安門之美,美在城樓的寬闊、厚實和挺拔,還有藍天、黃瓦、紅牆、漢白玉多彩對比的絢爛。天安門之美,更美在它擁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分量,它見証了2000余年王朝統治的終結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為此,它被比喻為一個國家的心臟。

外金水橋

走出天安門算是出了皇城,迎面踏上的,是外金水橋。

橫貫東西的金水河,流經7座橋體,最中間的那座,曾經是皇帝行走的。站在天安門城樓俯瞰中軸線上的金水橋,就像是一條玉帶,把故宮和天安門廣場連在了一起。中軸線積澱的歷史和文明,在漢白玉橋面上閃閃發光,營造出有形和無形的審美意境。

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

天安門是國家的“心臟”,罕見寬闊的天安門廣場則是國家的“心房”。心房之美,在於它的舒展大氣,也在於它作為新中國舉行大規模政治和文化活動的公共空間,延續了中軸線歷史上所承載的國家禮儀傳統。

在從北向南的廣場中軸線上,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毛主席紀念堂兩座紀念性建筑,已經成為中國人情感寄托的標志性場所。廣場東西兩側,是按“左祖右社”規制建立起來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東面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呈現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西面的人民大會堂,裝滿了整個國家的現在和未來。

到北京旅游,在天安門廣場拍照留念,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傳統,為的是讓專屬自己的情感在這裡凝固和永恆。

正陽門

位於天安門廣場南端的正陽門,俗稱前門、前門樓子或大前門,是北京內城的正南門。這座北京內、外城城門中規模最大、形制等級最高的建筑,由兩座縱置的城樓和箭樓組成。它是連接內城和外城的前沿關節點,因而兼具防御和城市管理職能。防御和管理,說到底,是向往和追求穩定的社會秩序。

正陽門見証了古都溝通外埠的現代化進程。作為中軸線上的地標性建筑,正陽門腳下設置有中國公路零公裡點,是中國公路象征性起點。最早通往北京的火車,終點也在前門。前門火車站,如今已改成了中國鐵道博物館。

天壇

走出正陽門,位於中軸線東南部的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天壇的主體建筑都是圓形的,體現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密植的參天古樹,不僅營造出肅穆的祭祀氛圍,還突出了天空的遼闊高遠和至高無上。圓形建筑向上伸首挺拔,意在與天接近和溝通,實現天與人的感應。

如今的天壇公園,游人們最喜歡的去處,是皇穹宇的圍牆回音壁,在這裡可以與自己“對話”。

先農壇

正陽門外的中軸線上,與天壇對稱而立的是西南部的先農壇,這裡是明清皇帝祭祀先農諸神的地方。其方形的祭壇,與天壇的圓形祭壇,形成強烈的對比關系。

先農壇祭祀的對象是上古神農炎帝,據說他最早教給中國先民開墾土地、種植谷物。祭祀先農,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禮儀規范,為的是向大地致敬,祈願農業豐饒。先農壇的祭祀活動一直延續到1911年。祭祀的時候,皇帝還要親自犁地耕田,以示重農、勸農之心。

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

為了方便皇帝出內城往南到天壇和先農壇祭祀,從正陽門到永定門的中軸線上,還形成了一條很有氣派的御道,由石路及其兩側的護牙灰土組成。沿道發散而建的民居四合院,使生活在灰瓦波峰下的黎民百姓,緊密地簇擁在大城的中軸兩側。

歲月沖刷去御道的風採,從正陽門到天橋一帶,逐漸演變成繁華的商業街道。家喻戶曉的前門大柵欄,聚集著各種百年以上的中華老字號商鋪﹔南端的天橋,則是老百姓的市井娛樂中心。

歲月終究留住了北京城市文明的底色,留住了市民的煙火氣息,無盡地演繹著北京城最真實的春夏秋冬。

永定門

沿著御道,我們終於走到了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

這裡是明清北京老城外城的正南門,在北京7座外城城門中,它的建制規格最高,與內城的正南門大前門遙遙相望。在明朝初建的時候,便取名永定,顯然是希望“天下一統,江山永定”。在民間,它又有永安門、永昌門這樣一些名號,傳達出永遠安詳穩定的社會願望。

“永遠安定”,正是中軸線設計師們的城市理想和審美價值追求。

尾聲

走出永定門,在老北京,就算是出城了。

現在,當我們回過身來,再從南往北巡看一下中軸線,會驀然發現,它宛若一部大氣磅礡的交響樂:從永定門到正陽門,節奏和緩﹔從正陽門到景山,貫穿天安門廣場和整個紫禁城,旋律激昂﹔從景山到鐘鼓樓,是高潮后的收束。

大美中軸,美在何處?美在建筑,美在景觀﹔美在布局,美在節奏﹔美在歷史,美在文化﹔美在城市的品格,美在人間的秩序,美在人與自然的互動和諧。

中軸線的故事遠遠沒有結束。新中國成立后,它的生命,不斷地延伸﹔它的氣象,不斷地擴大。往北,它延展到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往南,它延展到幾十公裡外的大興機場。它向現代潮流延伸,向世界文明開放,向未來空間拓展著自己的生命和氣象。

(責編:周睿、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