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組織在粵全國人大代表開展專題調研

為扎實推動“百千萬工程”建言獻策

2024年07月21日10:07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近日,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安排,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組織在粵全國人大代表開展專題調研。調研圍繞加快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扎實推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兩方面內容展開。調研足跡遍布珠海、汕頭、潮州、湛江、茂名、肇慶、清遠等多地市。其中一路調研組來到潮州、汕頭,代表們圍繞扎實推動“百千萬工程”開展專題調研,提出對策建議。

在潮州市湘橋區高厝塘村的濕地中,一列小火車穿梭在盛放荷塘中。“每天晚上會有一兩千人到我們村游玩,村民會擺起夜攤,為游客提供服務。”據高厝塘村第一書記庄英德介紹,為了讓游客“留下來”,帶村民富起來,近年來,該村以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抓手,對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建設進行了精心規劃,逐步打造出濕地公園生態區、古村落生態區、陶瓷文化區及紅色文化帶、山水情懷帶的“三區兩帶”發展矩陣。

傳播革命故事、發展夜攤經濟、打造景點的同時也能兼顧改善村居環境……參觀結束后,全國人大代表,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鎮梅隴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劍川說,鄉村要結合自身情況,因地制宜找到發展新增長點。“推進的項目需要有造血功能,例如這趟小火車,適當的收費能支撐起濕地運營成本,對后續的管護是良性循環。”他說。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增城星級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沈燕芬也認為鄉村引進項目時,需要有可持續的運營機制,要對土地流轉有合理規劃,讓一二三產業良性循環。

實施“百千萬工程”,汕頭市南澳縣九溪澳村也有新動作。“我們引導村民利用自家房屋,以民宿、農家樂的形式參與旅游業,從原來單純的小型捕撈作業,逐步走向養殖業、旅游業發展。”九溪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蔡錫欽介紹,九溪澳村不僅人氣變旺了,村民收入渠道也不斷拓寬,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增長,從2019年不足5萬元到2022年超32萬元。

“九溪島留”民宿正是其中一個縮影。舊辦公樓通過改造變為旺季一房難求的“網紅”民宿,附近的荒地也被打造成集餐飲、住宿於一體的露營區。“除了硬件,民宿的廚師、園丁、房務員等十多位員工也是島民。我們有了穩定的員工,島民也實現了在家附近就業,一舉兩得。”民宿負責人說。

“做好一個項目需要人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路。”九溪澳村與社會力量的鏈接,讓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省委會副主委、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科主任吳鐘凱印象深刻。在他看來,九溪澳村引進專業人做專業事,是不錯的“試水”,更是人才積極投身鄉村建設的體現,希望項目以后能發揮借鑒作用,將其他地方帶動起來。

調研中,代表們還來到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調研文旅發展情況。

2023年,陳慈黌家族后人發起總投資約28億元的“風起潮廬”項目,修繕改造提升陳慈黌故居﹔同時,前美村將“美麗庭院”創建工作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同步推進,與“百千萬工程”有效結合,整合非遺項目、傳統美食、民俗活動等元素,打造僑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品牌。

“這裡有更多故事可以挖掘,尤其是與家風、家教、家國情懷有關的故事。”在全國人大代表、惠州市惠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黃艷看來,大宅子還“藏”著好故事,可以繼續挖掘,並利用潮劇、紀錄片、電影電視劇等形式講好“僑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委會副局級專職委員、少年家事審判庭黨支部書記陳海儀建議,在推進“百千萬工程”中,充分運用家庭凝聚力,提高社會力量參與度,吸引更多潮汕籍人才回歸到本地發光發熱,進一步助力形成潮汕特色文化。

南方日報記者 關喜如意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