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耕海牧漁 逐夢深藍

戴林峰
2024年03月01日09: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的國家是什麼樣的,不僅是一個陸地強國,也是一個海洋強國,一個陸海兼修的現代化強國。”

  “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黎扎根科研一線三十余載,常年在山東青島開展海洋生物學和水產養殖研究,見証了我國海洋科技的日新月異,其中在青島建造完成的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養殖工船“國信1號”令她印象頗深。

  “國信1號”首創“船載艙養”養殖技術,具有3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全船裝有196個攝像頭、2108個傳感器,可對艙內水、氧、光、飼、魚即時監測,從捕撈到加工實現45分鐘全程機械化操作。僅有30余名船員的“國信1號”,一年能養出3700噸魚,堪稱移動的海上牧場。

  “向海圖強,科技揚帆,創新引擎迸發澎湃動能。”孫黎委員介紹,中國是世界漁業大國裡第一個實現了養殖水產品產量超過捕撈總量的國家。2018年11月,科技部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公示清單,她主持的“水產動物疫病發生的分子基礎與免疫機制”項目入選。“奮楫揚帆,逐夢深藍,我們堅持把論文寫在浩瀚大海上。”孫黎委員對建設海洋強國充滿信心。

  海洋中,蘊藏著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優勢和潛力。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位於廣東湛江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考察時指出:“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藍色糧倉’豐富中國飯碗。”全國人大代表、湛江粵海飼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程開敏來自產業一線,致力於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去年5月,粵海飼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單位在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聯合成立深遠海養殖創新聯合體,依托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台,養殖水體可達8萬立方米。

  耕海牧漁,逐夢深藍,越來越多高品質海鮮登上百姓餐桌。2022年,全國深遠海養殖水體4398萬立方米,產量39.3萬噸,比“十三五”初期分別增加3.3倍和2.4倍,佔海水魚類養殖產量的兩成以上。

  把握“向海”優勢,傳統產業“向新”發展。

  步入遼寧大連灣畔的曉芹食品有限公司,全自動傳送帶勻速向前推進,新鮮野生海參經投影機光學分揀、智能鍋定溫蒸煮、超純水無菌灌裝、液氮機快速冷凍等10余道工序,最終加工成即食產品。

  “海鮮貴在新鮮,跑出創新‘加速度’,產品才能‘鮮’人一步。”全國人大代表、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周大勇介紹,過去小作坊式生產效率低,主要靠土鍋蒸煮、手工灌裝、散裝零售,產品較單一,品質難把控。近年來,周大勇團隊依托大連工業大學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企業攜手研發攻關。如今,曉芹食品有限公司建成日產能達15萬隻海參的智慧工廠,僅需6名技術人員即可全流程操作。

  科技賦能“藍色糧倉”,打通了海產品登上餐桌的“最后一公裡”。2019年1月,周大勇團隊負責、大連工業大學與曉芹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共同申報的“特色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應用”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目前已在30多家企業落地應用,規模化推廣3年內累計新增銷售額逾49.9億元。

  深耕藍色國土、壯大海洋經濟,是大勢所趨,也大有可為。持續為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激發海洋經濟藍色動能,唱響新時代的海洋牧歌,是代表委員共同的心聲。

(責編:寧玉瑛、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