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手繪美景圖要火!上海七旬電影人到江門深度“狂飆”!這些元素讓他大受震撼

2023年03月15日17:07 | 來源:江門日報
小字號

“從《讓子彈飛》到《狂飆》,這些影視劇讓我們對江門有非常強烈且迫切的期待,這次終於跟著‘子彈’來到江門‘狂飆’了!”昨日,已回到上海家中的李樹德仍在回味在江門的6天深度游。

一部熱播電視劇《狂飆》帶火了僑都江門,成為絡繹不絕吸引全國各地游客的“網紅城市”。透過現象看本質,江門持續“出圈”的背后,絕非一部影視劇帶來的“流量”,而是整座城市“十年如一日”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才成就了今天的流量“狂飆”。

追夢

上海電影人來江門“狂飆”

李樹德,今年70歲,來自上海,曾是上海一家影院的美工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他曾手繪了近千幅電影海報,包括《黃金大盜》《青海湖畔》《碟中諜3》等。

由於職業的關系,讓他對影視劇非常熟悉。13年前,《讓子彈飛》讓他著了迷,他痴迷於其中的碉樓建筑,心想“中國怎麼會有這麼獨特的地方”,自此便種下了到江門旅游的種子﹔13年后,《狂飆》再次帶火江門,這讓他對江門更加向往,決定必須要來江門追夢,親眼見見這些獨特的建筑。

《讓子彈飛》主要拍攝地——梅家大院。蘇照良 攝

3月4日,李樹德和親友一行20人從上海出發乘坐動車來到江門,下了高鐵,他們租車自駕游。不同於傳統觀光游,他們選擇了6天深度游江門,不僅打卡影視劇取景地,還計劃把江門特色景點游覽個遍。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親友團成員裡年紀最大的88歲,年紀最小的也有59歲。“很多人說在江門游玩兩天左右就夠了,但在查找資料和游記時,我們發現江門這座城市很有歷史底蘊,於是決定深度游江門。”

在出發旅游前,李樹德做了很多功課。不僅花了大半個月做旅游攻略,還特意了解碉樓、騎樓背后的故事,把巴金《鳥的天堂》、電影《讓子彈飛》等資料都發給親友,讓他們提前了解游玩景點。“隻有提前了解游玩的地方,這樣在游玩時才會更有感性的認知,才會玩得更深入。”李樹德說。

從新會的梁啟超故居、陳皮村、小鳥天堂,到開平碉樓文化旅游區(自力村、立園、馬降龍碉樓群)、赤坎華僑古鎮、錦江裡碉樓群,到台山草坪裡、端芬翁家樓、上澤圩、騎樓街、梅家大院、浮月村洋樓群、那琴半島,再到長堤歷史文化街區……6天時間裡,李樹德一行幾乎把江門游了個遍,不僅有熱門景點,也包括了一些小眾景點。

圓夢

在碉樓、騎樓中“僑”見江門

大江之門,通江達海﹔中國僑都,文明交融。數百年來,一代代僑民先輩漂洋過海、闖蕩世界,文明交流的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江門的僑文化,對李樹德一行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他們希望通過僑文化來讀懂江門。“上海與江門都擁有著中西交融的文化,不同的是江門是中國第一僑鄉,獨特的僑文化是江門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李樹德說。

李樹德一行在開平碉樓上合影留念。

“快看!這裡就是‘開平碉樓第一樓’——瑞石樓!”3月7日,在開平錦江裡碉樓群景區,李樹德指著不遠處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向親友們興奮地介紹道,他難掩心中的激動,下意識加快了腳步。前一天,他已游覽了開平自力村、立園,碉樓與眾不同的美讓他意猶未盡。

開平碉樓建筑始建於清初,大量興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主要由開平旅居歐美等地回國的華僑所興建,現仍存1800余座。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開平碉樓建筑的美是獨特的,而且每座碉樓各有特色,我們走過全國很多地方,第一次見到碉樓這種建筑。”談及旅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景點,同行的鐘世雄說,建筑背后,是江門一代代僑胞的艱苦奮斗史,也體現僑胞的家國情懷,這樣的僑文化讓他們大受震撼。

李樹德一行在長堤歷史文化街區合影留念。

不只是碉樓,騎樓也是僑文化的生動寫照。

在墟頂街,讓李樹德很驚喜的是“騎樓仍然充滿著煙火氣。”他看過廣州、海口的騎樓,但覺得江門的騎樓最具規模。“我們在其他城市都沒有見到過騎樓上還住著人,這種‘活著的建筑’,在我們搞藝術的人看來是最難得的,特別有生活氣息和人情味。”

李樹德老師手繪的江門美景。

作為電影人,李樹德驚嘆於江門大地上林立的碉樓、洋樓、騎樓等特色建筑群,具備“天然影棚”的獨特優勢,“不同於國內大多數影視基地是新建的,江門的特色建筑,對於影視劇取景是非常難得的。期待,未來江門成為更多優秀影視作品的取景地,在全國打響‘天然影棚’的名號。”

“我們還會再來江門的,這裡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探索。”3月10日,在即將結束旅程時,李樹德笑著告訴記者。

堅守

讓文旅產業“狂飆”

來自上海的李樹德一行,就像是一個縮影,折射出江門正吸引著源源不斷的外地游客,成為全國熱門旅游目的地。

僑都江門今天的“狂飆”得益於一直以來的堅守。

啟明裡。周華東 攝

長期以來,江門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歷史建筑的保護活化工作。江門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活化利用,探索更富創意的“打開方式”,精心塑造“山、水、文、城”共融的城鄉整體風貌。近年來,打造了開平赤坎華僑古鎮、蓬江啟明裡、開平塘口等典型范例,保護活化了台山台城老城中心區歷史文化街區、台城西寧市歷史文化街區、新會大新路—仁壽路歷史文化街區、新會學宮歷史文化街區等4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探索形成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江門樣本”,實現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華麗蝶變。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是江門市委市政府的堅守。江門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9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50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鎮)5處、歷史文化名城1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名村(鎮)5處。此外,還有大量中西合璧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形成了江門僑鄉獨特的歷史文化。

江門在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方面成效明顯,主要在於早謀劃、早探索。早在2007年,已成功推動“開平碉樓與村落”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廣東省至今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在獲得地方立法權后,江門更是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進行立法保護。2020年,江門以地方立法出台了《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條例》,2023年又印發《江門市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若干措施》,讓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小鳥天堂。阮國志 攝

江門的“出圈”

不但印証了“十年如一日”的保護堅守

還是江門文化產業

“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生動例子

赤坎華僑古鎮是江門市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國家平台的重要載體之一。2014年,啟動升級改造活化利用。傳統街區整體保護與活化利用具有多重難點,赤坎華僑古鎮項目用了10個年頭,凝聚多方心血,探索保護傳承和活化。今年1月初試運營,僅春節假期7天所接待游客量就超過21萬人次。赤坎古鎮十年磨一劍的案例是江門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生動寫照。

此外,江門文化產業持續積蓄動能、“練好內功”:用赤坎華僑古鎮、古勞水鄉等龍頭項目來提升整體拉動力,以台山蘆薈庄園、那琴半島地質海洋公園等精品項目增強吸引力,通過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工旅融合等產業融合,提高競爭力,讓江門文化產業抓住“窗口期”、跑出“加速度”。

赤坎華僑古鎮。景區供圖

“機遇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我們多年的堅守成就了這次‘狂飆’。”江門市文廣旅體局局長鄺積康感慨道。

接下來,江門將積極打造大灣區重要的優質影視作品取景拍攝地及后期制作地,持續做好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與活化利用,大力發展文旅產業,不斷提升江門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引客來江、留客在江,讓更多人讀懂江門、愛上江門。

江門日報記者 李銀換

(責編:朴馨語、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