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名單公布
《中國醫生》《深海》等粵產佳作摘獎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表彰決定,對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組織工作先進單位和優秀作品進行表彰。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等12部作品榮獲“特別獎”﹔12部電影作品、18部電視作品、17部戲劇作品、8部廣播劇、11首歌曲和19部圖書,共85部作品榮獲“優秀作品獎”。廣東省委宣傳部等17個省區市黨委宣傳部榮獲“組織工作獎”。
其中,由廣東選送的6部作品獲得優秀作品獎,分別是電影《中國醫生》、電視類《柴米油鹽之上》、話劇《深海》、廣播劇《南海榕》、歌曲《少年(建黨百年版)》、圖書《平安批》。此外,獲獎名單中由澳門中聯辦選送的電視劇《灣區兒女》、由中國文聯選送的話劇《龍騰伶仃洋》也是廣東出品的力作。
這些扎根人民、謳歌時代的精品力作,凸顯了廣東高水平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豐碩成果。學習貫徹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精神,全省文藝界必將以此為契機,奮力推進文化強省“六大工程”建設,讓嶺南文化綻放新光彩。
電影《中國醫生》
發揮灣區優勢拍出暖心大作
《中國醫生》從廣州開始,也在廣州殺青。該片是博納影業在廣東廣州設立大灣區總部后推出的首部影片,根據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的真實事件改編。
2020年3月,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找到中國香港知名導演劉偉強,邀請他擔任《中國醫生》的導演。前期採風階段,劉偉強來到廣州,與鐘南山院士、廣東援鄂醫療隊隊員進行深入交流。
片中朱亞文飾演的陶峻,原型是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桑嶺,是2020年從廣州馳援武漢的第一名醫生。朱亞文的首個難關是學習“廣普”,劉偉強說:“朱亞文先跟我學發音和語氣,然后再給原型人物看。”
為了還原醫務人員長時間工作的真實狀態,劉偉強要求演員們素顏上陣。“我們永遠戴著口罩,臉上有很多印痕。”演員袁泉分享說。
“影片真正體現了中國醫生的責任、良心、決心、行動!”在《中國醫生》首映禮現場,鐘南山上台分享道。對劉偉強來說,他將香港電影的工業化制作、大灣區的情懷與現實題材相結合,也成功拍出了更有深度、有溫度的主流電影。
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
踩進泥土 紀錄小康巨變
柴米油鹽,點滴故事,抒寫出波瀾壯闊的今日中國。
中國老百姓如何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給出了答案。四集紀錄片《開勇》《琳寶》《懷甫》《子胥》,將鏡頭放到了中國的普通人身上。英國導演柯文思以其細膩的外國導演視角,將中國人“奔小康”的奮斗故事娓娓道來。
紀錄片英文名“A Long Cherished Dream”,意為“一個珍藏已久的夢想”。本片監制、騰訊在線視頻黑曜石工作室總監朱樂賢告訴記者,團隊在選擇人物上調研了很長時間。女貨車司機張琳“琳寶”的故事給了導演和團隊莫大的驚喜。
“我想通過我自己,讓我喜歡的人過上開心的生活。”在鏡頭中,身高不足1.6米的張琳在大型貨車上利落地做著發車准備。許多觀眾被這個經歷坎坷卻始終保持堅韌樂觀的女孩子感動。
有網友評論:“這不是一部陽春白雪的紀錄片,而是一部踩進泥土裡的作品。”
話劇《深海》
走進人物內心塑造時代英雄
話劇《深海》將“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黃旭華的故事搬上舞台。該劇由廣東省話劇院精心創排,力求展現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如何在真實和藝術中找到平衡點,塑造一個在現實中的英雄形象?在該劇導演黃定山看來,創作者唯有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作品才有真實感人的力量。創作團隊先后前往汕頭、汕尾以及武漢、三亞等黃旭華的家鄉和工作地點採風,並對黃旭華夫婦進行深入採訪。
“在跟黃老夫婦的接觸中,我們真切感受到他們的‘痴’,對事業、對完成使命的執著。他們就是懷著堅定信仰的時代英雄。”黃旭華之妻李世英扮演者楊春榮感慨道。
深潛前一夜,黃旭華與妻子有一段深情對談,話劇將這真實一幕搬上了舞台。戲中,丈夫欲言又止,妻子憂心追問。在經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后,妻子最終選擇支持丈夫的決定。當試驗大獲成功的消息傳來,妻子幾次止步,想聽電話又不敢拿起,直到最后喜極而泣。
去年1月,該劇首次來到黃旭華的工作地武漢,在琴台大劇院傾情上演。黃旭華夫婦及女兒親臨現場觀演。“你們把我和夫人的思想狀態高度濃縮,並演繹了出來。這部劇把核潛艇的發展經歷經驗進行藝術加工,是科學與文藝結合的一個很好例子。”黃旭華說。
廣播劇《南海榕》
以小切口關照大時代
從《疍家小漁村》《羅湖橋》到《南海榕》,三部廣播劇作品以小切口關照大時代,共同構成了謳歌改革開放的“深圳三部曲”。
廣播劇《南海榕》以在深圳仙湖植物園和蓮花山公園的兩株榕樹為核心藝術意象。聽眾猶如在觀看一部歷史大片:改革開放初年,一支參與深圳特區建設的工程兵連隊投身改革浪潮,瓊花、周連長等建設者在這片熱土拓荒﹔新時代,面臨前海大開發新機遇、新挑戰,年輕一代續寫改革故事。
“以小見大是關鍵,但素材的選擇必須尊重事實、契合選題、展現格局。”該劇導演、深圳廣電集團廣播融媒體中心音樂頻率節目督導高明潔說。
《南海榕》的故事,歷史跨度超過40年,所涉及的人物、歷史原型和故事非常多。為了更真實地還原歷史情境,主創團隊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開展調研工作,邀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專家擔任該劇總編審。
對聽眾來說,《南海榕》故事的每一個人物故事都牽動心弦。為了讓歷史的聲音逼真重現,主創人員在制作中調用了大量採樣音效,從而為聽眾營造出身臨其境的高保真聲場。同時,該劇地域特色鮮明,凸顯了濃郁的嶺南風貌。
歌曲《少年(建黨百年版)》
“打動自己,才能打動聽眾”
歌曲《少年(建黨百年版)》由青年歌手夢然和深圳“80后”音樂人羅高丞創作。這首歌以朗朗上口的歌詞和旋律,唱出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奮斗百年的“少年”風採和精氣神,一經推出便廣受歡迎。
《少年》原作由音樂人夢然作曲、填詞,在2019年11月首發后,便一路走紅。2021年,羅高丞受邀重新填詞,以擬人化的視角,以第一人稱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初心從未有改變/百年隻不過是考驗/美好生活目標不斷實現”……朗朗上口的歌詞刷爆網絡,被網友稱贊“又燃又潮”。
從“1921庄嚴篇章開始,勇往直前是我的選擇”,到“2021新的征程開啟,不忘初心我們在一起”,羅高丞以“少年”這一意象切入,以時間為線索,串起兩段主歌的歌詞,以此表達“繼往開來、不忘初心”的主題。
作為“80后”,羅高丞深感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十幾年前,他從小城市來到深圳打拼,見証了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作品首先要打動自己,才能打動聽眾”。
圖書《平安批》
扎根潮汕土地寫活“南方故事”
作家陳繼明的長篇小說《平安批》中,主角鄭夢梅肩負重振家業的使命,隻身闖蕩南洋。在異國他鄉,“平安批”意外地成了他一生的事業。用毛筆寫下來的契約、信用,體現著重情守義的“中國心”。
平安批是早期潮汕、閩南華僑在南洋上岸后,給家裡寄去的第一封報平安的往來書信。小說把拼搏奮斗與文化傳承的故事融入百年世事變遷,寫出了僑胞濃烈的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
出生於西北的作家陳繼明,2007年調任珠海,現任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平安批》的創作濃縮了他十余年扎根南方的生活經驗,以及對這片土地的深刻體驗和認同。
《平安批》的創作,源於2019年的一次“任務”。當年10月,作為廣東省作協“改革開放再出發”深扎作家之一,陳繼明挂任汕頭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以澄海縣隆都鎮前美村為駐扎點,展開了長篇小說的寫作。
深扎期間,他跑遍當地的書店、博物館、圖書館,搜集了堆積如山的案頭資料,從中獲得不少角色的靈感和依據。他還與前美村裡一戶陳姓人家同吃同住長達3個月,盡可能深入體察他們的生活與心境。
“這是一部‘小書’,一部以誠懇、平和、溫暖為外表的書,但內裡要足夠復雜、幽深。”陳繼明說,小和大的關系,就是作品和世界的關系,也就是用“小的角度”,寫出家國情懷、遷徙流浪、故土鄉愁等“大的命題”。
南方日報記者 徐子茗 王涵琦 張思毅 黃楚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