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奮進新時代,師范生的理想追求——

用愛澆灌祖國的花朵

2022年09月08日11: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畢業於浙江師范大學舞蹈專業的鄧芸虹(右)和學生交流舞蹈要領。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圖②:重慶師范大學、湖北大學等高校學生,在重慶市大足區棠香街道水峰社區開展暑期支教活動。 黃舒 攝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三寸粉筆,三尺講台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師范生是教師隊伍的重要源泉,師范院校肩負培養未來師資的重要使命。在第三十八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新時代的師范生們,聆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成長。

——編  者 

北京師范大學英語(優師計劃)專業學生李若雨

“到更需要的地方去,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報記者  金正波

到欠發達地區,至少任教6年?她沒有猶豫,毅然報考。於是,李若雨成為北京師范大學第一屆“優師計劃”學生。

2021年,為加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定向培養,《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簡稱“優師計劃”)印發,提出每年為832個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中小學校培養1萬名左右本科層次師范生。國家優師專項師范生畢業后,將到生源所在省份定向縣中小學履約任教不少於6年。

“好不容易通過高考走出家門,學成后又必須回去,值得嗎?”

面對記者的問題,19歲的李若雨回答得十分干脆:“既然立志從教,到更需要的地方去,發揮更大的作用,豈不更有意義?”

“全面但緊抓重點,規范又不失活潑”,這是李若雨對北師大“優師”培養的評價。她就讀的樂育書院既有通識課程、興趣沙龍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也注重專業學習和師范教育的模塊培養。其中,“師范生成長檔案”為同學們提供了細致的育人方案和科學的成長管理,校內外“雙導師制度”讓教師教育既有扎實的理論支撐,又有生動的一線實踐。

“老師們的每一堂課都在告訴我,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應該怎樣站在講台上。”入學一年,時間雖短,李若雨的教師夢這粒種子,在“優師計劃”的澆灌下,正拔節生長。

今年暑假,李若雨沒有閑著,先后來到河北保定阜平縣馬蘭小學和貴州遵義苟壩紅軍小學兩所學校支教。一個小姑娘,引起了李若雨的注意。她總是一個人,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樣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但在活動課上卻主動承擔一些別人不願干的任務。“得想辦法讓她融入大家!我和她聊天,鼓勵她在聯歡會上當了一回主持人。”聯歡會結束后,小姑娘悄悄湊到李若雨耳邊說,“老師,謝謝您!我現在特別想和大家做朋友。”

“那一刻,很感動。也許我們不經意的一句鼓勵,就會成為照亮他們的一束光。”李若雨說,看到孩子們稚嫩的眼神,對知識的渴望,對外面世界的憧憬,更加覺得“優師計劃”選對了!“當一群又一群‘優師計劃’學子回到家鄉,回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扎根下去,這裡必是另一番光景。”

陝西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師范生孫藝菲

“為家鄉孩子、為中西部教育盡一份力”

本報記者  閆伊喬

“這個暑假我練習了鋼琴和書法,希望提升自己的技能,為今后成為學前教育教師打基礎。”陝西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2022級公費師范生孫藝菲,興致勃勃地向記者講述自己的計劃,語氣裡滿是憧憬與期待。

孫藝菲性格溫和、開朗樂觀,喜歡和小朋友們在一起,因此從第一次了解到學前教育專業起,她就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一名幼兒教師。“孩子們天真、善良的天性時常打動著我,讓我內心富足,充滿幸福感。學習學前教育是我的理想。”孫藝菲笑道。

但她的這個想法,卻遭到了家人的質疑。“學前教育不就是在幼兒園帶孩子嗎,需要什麼專業知識和技能?”“好不容易考上師范大學,出來當個幼兒園老師,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面對家人的不解,孫藝菲一次次地向他們介紹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孫藝菲眼中,學前教育是以愛與成長為目的的教育階段。回溯自己的童年時光,孫藝菲用“非常幸福”四個字來總結,“是老師們的愛心、耐心、責任心,讓我學會用善良去感知世界、對待他人,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做好老師的夢想種子。”

孫藝菲非常喜歡的一本小說是《窗邊的小豆豆》。故事中那個友善、珍視每個孩子閃光點的校長是她理想中老師的模樣。“我想要成為那樣溫暖而有力量的老師,在孩子的童年階段,給予他們貼心的幫助、恰當的關懷。”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青海姑娘,孫藝菲熱愛家鄉廣袤的土地,也深知當地教育資源還相對薄弱。填報志願時,她堅定地選擇了陝西師范大學公費師范生,志願成為“西部紅燭”, 將來畢業后回到家鄉、扎根西部、甘於奉獻、追求卓越、教育報國。“成為一名公費師范生,就是向祖國許下了承諾。我希望能用自己所學,為家鄉孩子、為中西部教育盡一份力。”孫藝菲說。

當收到學校老教授們用毛筆一筆一畫寫成的錄取通知書時,孫藝菲心中十分感動,“優秀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我會不斷努力、充實自己,用愛和責任澆灌祖國的花朵。”

福建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林夢婷

“支教堅定了我從事教育事業的決心”

本報記者  吳  月

走在福建師范大學校園,研二學生林夢婷常常想起一群大山裡的孩子。

“老師,你現在在做什麼呀?”“老師,你什麼時候再來看我們?”在甘肅定西市漳縣的支教已結束一年多,林夢婷仍常常接到學生們的電話。“孩子們的話並不多,有時只是一句‘我想你了’。但我知道,這是一份跨越2000多公裡的牽挂。”她說。

林夢婷回憶,支教願望的萌生,源自學校開展的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大二暑假,在福建平潭長大的她第一次來到祖國西部。“我看到,當地教育資源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站在那片土地上,我特別希望以后能用自己所學為孩子們做點什麼。”大四時,看到學校第二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招募成員的信息,林夢婷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一年時間,能留下什麼?林夢婷本科期間學習教育技術學專業,支教時擔任漳縣武陽中學小學部三至六年級的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開設圖形化編程、走近人工智能等課程。“很多孩子此前沒有系統地上過信息技術課,我想讓西部的孩子們也能接觸編程等課程資源,看到更大的世界。”

點擊“立即開啟”,伴隨輕快的音樂,一張電子賀卡緩緩展開……“這是我生日那天,三年級學生送給我的禮物!這裡的翻頁效果,是孩子自己探索完成的。”林夢婷向記者展示。很多學生不僅主動學習,還對她說,長大了也要當老師。“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我們的光可能很微弱,但也能點亮孩子們的夢想。”

林夢婷還與支教團成員開展了“小葵筑夢課堂”“山海接力一對一助學”等特色活動,與學生們結下了很深的感情。臨別那天,走進教室,黑板上稚嫩的粉筆字讓林夢婷熱淚盈眶:“我們會一輩子記住您。”右下角還有四個小字:“記住我們。”

“愛是相互的,用心對待學生,學生也會用心對待你。”林夢婷說,“支教堅定了我從事教育事業的決心。”

眼下,林夢婷正在攻讀小學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我的許多本科同學已經成為老師,我經常在朋友圈裡感受到他們工作中的溫暖和美好。”林夢婷笑著說,“畢業后,我也想當老師!”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張慶德

“努力成為復合型、專業型的特教老師”

本報記者  丁雅誦

這個暑假,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學生張慶德依舊忙碌著。作為“特教夢想家”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負責人,張慶德在尋訪優秀校友的過程中,對博愛、平等、包容等特教教師的特質,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們面對的孩子可能在言語表達以及智力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但他們的喜怒哀樂與普通孩子是相同的,他們特殊的表達方式,更需要被人傾聽、被人關愛,這正是特教教師的意義。”張慶德說。

張慶德的家鄉在西北的一個小鄉村,那裡的人們對特殊教育知之甚少。選擇到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讀書時,也有一些人不理解,但張慶德卻是打心眼裡敬重特教教師這個職業。他說:“我見過一些有天生缺陷的孩子,由於父母意識不足等原因,未能及時進行干預,因此錯過了最佳的康復時間,造成殘疾。但這些孩子,不應該被放棄,他們有權利接受合適的教育,得到應有的尊重。”

在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張慶德的理想漸漸有了扎實學識的支撐。他介紹,“學校特殊教育專業開設有聽障教育、智障教育和孤獨症教育三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方向的畢業生都能較為精通地掌握一類特殊兒童的教育教學方法。此外,我們還通過‘輔修模塊’課程,學習其他類型特殊兒童的教育康復方法,從而適應不同障礙類別的特殊兒童。”

如今,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融合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這對特教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掌握特殊兒童教育技能之上,加強基本功訓練,注重將特殊與普通教育相融合,努力成為復合型、專業型的特教老師”成為張慶德的新目標。

“當一個人與特殊孩子打過交道,觸摸過那種與眾不同的生命,自然會對人生有更深的認知。因此特殊教育老師更需要有理想、有使命感。”張慶德感慨,“當我看到殘疾孩子能夠生活自理了、掌握一門技術了、露出會心的微笑了,我就會由衷地感到,我的付出是有價值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願以博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孩子,我願回到家鄉,讓更多的特殊孩子接受平等的教育、享受人生出彩的機會。”談起未來,張慶德的眼中閃著光。

(責編:朴馨語、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