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潮語歌曲《紅頭船》引發共鳴 把僑鄉故事唱響全中國

近段時間,一首名為《紅頭船》的原創歌曲在朋友圈刷屏。與大多數走紅的歌曲不同,這首《紅頭船》並非由知名歌手演繹,且運用較為小眾的方言潮汕話創作,創作者是來自汕頭的“95后”音樂人王以諾。歌曲之所以受到眾多關注,除了其登上“中國好聲音2022”的舞台,更因為歌詞中傳遞出的紅頭船精神和潮汕文化引起了網友們的共鳴。
汕頭是全國著名僑鄉,歷史上無數潮汕人乘坐紅頭船從古驛道出發到海外打拼,這一過程涌現出許多懷揣赤子之心的潮商巨子。他們不管走得多遠,都不忘記來時的路,愛國愛鄉、桑梓情濃,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敢為人先、同舟共濟的“紅頭船”精神,一直以來激勵著海內外的潮汕人。如今,“紅頭船”精神以全新的音樂形式向外傳遞,不僅弘揚了潮汕優秀傳統文化和僑文化,更折射出守正創新的文化自信。
把古港打造成歷史文化新窗口
事實上,要了解僑鄉汕頭,位於澄海區東裡鎮樟林古港就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地標。這個古港不僅是王以諾創作歌曲中的靈感,更是著名的紅頭船啟航地。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到海外謀生的先僑,60%以上從樟林古港出發。
樟林港埠最初的興旺,可追溯到清朝乾嘉年間。鼎盛時期,一度形成了“八街六社”(后又增建三街)的港埠格局,號稱粵東“通洋總匯”。
如今,漫步在樟林古港長達200米的新興街上,仍可見留存下來的50來間貨棧房。據東裡鎮文化站站長吳慶連介紹,當年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棧房前門臨街,后門通內港,熙熙攘攘的人流絡繹不絕,都是來取貨、運貨的,貿易往來十分熱鬧。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當下再踏足樟林古港,已不見當年的商貿繁華,擦身而過的卻是絡繹不絕的游客。在樟林古港河,一艘長25米、寬9米、高7米的三桅仿真紅頭船停靠河道,吸引著游客爭相拍照留念,仿佛向世人講述著潮人過番“出洋謀生”敢闖敢干的拼搏精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約1500萬潮汕籍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分布在海外。這些僑胞從當年遠赴重洋、艱苦創業到如今回報鄉梓、投資興業,他們在汕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僑胞的共同努力下,蘊含“紅頭船”精神的樟林古港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2008年,東裡鎮投入1000多萬元對古港河逐步展開水體環境整治﹔2017年,廣東聯泰集團捐資3000萬元對樟林古港進行全面環境綜合整治﹔2018年,投建南粵古驛道少年兒童繪畫藝術牆和大型仿真景觀紅頭船﹔2019年,啟動南粵古驛道-樟林古港示范段鞏固提升工程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樟林古港—新興街古驛道被省住建廳列為廣東省南粵古驛道示范段。同年12月,樟林古港又被評為“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
“紅頭船”走進潮汕華僑博物館
走出樟林古港,作為僑文化代表之一的“紅頭船”精神,正加快保護和傳承的步伐。位於濠江區南濱路的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是汕頭新建的文化地標,也是潮汕文化集中展示的對外窗口。
在這裡,一艘雙桅高擎、雲帆高張的巨型紅頭船被擺在最中央的位置,象征著海內外潮人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讓每一名進入館內的游客都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而該中心內還設置有潮汕華僑博物館,通過一幅幅珍貴照片,一件件歷史實物,述說著當年潮汕人背井離鄉、遠赴重洋打工的艱辛。
據了解,潮汕華僑博物館主辦方自2020年起,向社會征集相關華僑物品,通過集中陳列展示,講述潮汕人“向海討生,敢闖敢為”的奮斗故事,傾訴潮汕籍僑胞心系桑梓、心系祖國的款款深情,以打造沉浸式的體驗方式弘揚潮汕歷史文化和潮汕華僑文化。
除了“紅頭船”精神,僑批也是汕頭作為著名僑鄉的見証。
百年前,一紙僑批聯系血脈親情,成為記錄海外僑胞“活的文物”,是研究近代華僑史珍貴的檔案。百年后,在僑眷及僑批研究者、批局經營者后代等群體的合力推動下,汕頭高度重視、高位推進僑批文化推廣育活。
據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僑批文物館)名譽館長林慶熙介紹,目前汕頭僑批檔案館藏量達到8萬封,是原館藏量的2倍多。汕頭市檔案館因此成為國內實寄僑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國家檔案館。而隨著國內首套《潮汕華僑文化》讀本的編寫和進校園試驗教學,僑批文化深入人心,捐贈者趨向年輕化。
圍繞“八個一批”做好文物保護
持續弘揚僑文化,是汕頭近年來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工作的一個縮影。
2020年底,汕頭謀劃推出了“八個一批”共45個歷史文化保護利用重點項目,涵蓋了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城市歷史文化遺存、老城區、僑批文物的傳承和保護,講好汕頭故事、挖掘潮汕歷史文化閃光點、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等內容,既涵蓋全面又突出重點,全面立體展示汕頭歷史文化和人文形象。
“八個一批”方案提到,到2025年,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工作體系,非遺傳承體系有效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藝創作精品不斷呈現、文創產品蓬勃發展、文物保護實現新的進展、文旅融合品牌效應初步實現,小公園開埠區建成活力歷史文化街區,潮博中心、專題博物館群等公共文化設施形成區域影響,逐步建成獨具韻味的粵東文化明珠,有示范引領效應的文化活力都市。截至今年7月,“八個一批”45個項目已完成19項。
在汕頭百載商埠的文化地標——小公園,如今已成為游客到汕頭游玩的必到打卡點。圍繞中山紀念亭呈散射狀的騎樓街區,分布著展覽館和商鋪,融合非遺展示、文創活化、美食體驗和紅色教育等元素,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番客村”濠江區東湖社區,1萬多名旅外鄉親累計捐資上億元興建當地學校、道路、廣場、自來水系統等項目。如今在排水溝改造而成的景觀水廊上,題寫的“僑連四海 情系東湖”道出深重情誼。
在澄海區前美村,2022年廣東省“全民健身日”活動啟動儀式暨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汕頭·澄海站)不久前剛剛舉行。當體育健身賽事“邂逅”古村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這裡,為當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促進了文體旅進一步融合發展。
據介紹,接下來,汕頭將堅持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繼續實施“八個一批”工程,深入推進小公園開埠區、樟林古港保育活化,扎實推動文物考古和革命歷史文物保護活化工作。
同時,深化非遺保護,加強非遺保護體系建設,繼續推進非遺集聚區等新興業態的打造,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圍繞打造區域文化高地的目標任務,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傳承保護歷史文化,繁榮文藝精品創作,深化文旅產業融合。
顯然,當源遠流長的潮汕文化以更多的創新形式走進大眾視野,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並弘揚潮汕文化,其背后正是汕頭守正創新的文化自信。正如一名網友在點評潮語歌曲《紅頭船》時所說:作為一名潮汕人,我希望能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讓潮汕文化能更好地保留和傳承下去。
人物故事
潮語歌驚艷“中國好聲音”
8月26日晚,在浙江衛視大型音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2022”的舞台上,汕頭選手王以諾演繹一首原創潮語歌曲《紅頭船》,讓許多潮汕人聽到了熟悉的鄉音。
近年來,國內音樂選秀節目十分紅火,汕頭選手登上選秀節目並不少見,但甚少有人演繹潮語歌曲,憑潮語歌曲入圍的選手更是少之又少。談及創作初衷,王以諾在節目中表示,創作歌曲《紅頭船》正是為了弘揚和傳承來自潮汕的寶貴文化。
“家己人”“燒茶落肚”“嫑驚”……細聽《紅頭船》這首歌,不難發現,大部分方言歌詞都極具地方文化特色。以“家己人”為例,字面上為同鄉人的意思,但含義中還蘊含有情感的因素。在外打拼的潮汕人深知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拼搏不易,當“家己人”相遇時總是分外親切,而當“家己人”有困難的時候,大家都會義無反顧伸出援手,這也給不少外地人留下潮汕人團結的印象。
“燒茶”是熱茶的意思,潮汕人愛喝工夫茶人盡皆知,待客時也常以沖工夫茶來體現主人的熱情好客,“有閑來喝茶”成了潮汕人的口頭禪。“嫑驚”則理解為“別怕、不怕”,歌詞中寫的“狂風暴雨都嫑驚”,體現的是潮汕人不畏風險、敢於搏擊風浪的精神,弘揚的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和海納百川、自強不息的汕頭精神。
獨特的方言,走心的歌詞,當王以諾在“中國好聲音2022”上演繹《紅頭船》時,率先贏得了導師廖昌永的轉身認可。
廖昌永在節目中說,中國有幾次人口大遷移,走西口,闖關頭,下南洋。下南洋就是潮汕人的祖輩坐著紅頭船,漂洋過海到外邊去討生活,到東南亞打拼,所以在東南亞就有了很多華人,最終形成了“紅頭船精神”。抗戰時期,東南亞的華人又捐贈各種物資,讓子女回來支援抗戰,體現全球華人的同舟共濟精神。對於王以諾的演唱,廖昌永這樣夸獎評價,“把潮汕人忠孝禮智信的精神氣都表達出來了”。
導師李克勤則認為,王以諾的唱法像自己的《紅日》,是一次新鮮的嘗試,忍不住為他轉身。最終,王以諾憑著這首潮語歌曲,順利加入到導師李克勤的音樂戰隊。
節目中,王以諾的演繹獲得兩位導師的認可﹔節目外,王以諾的作品也迅速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熱議。對於這首弘揚潮人精神、推廣僑鄉文化的方言歌曲,網友們紛紛點贊。
網友“雲上太陽”說:作為潮汕人,有能力有條件,更應該將潮汕文化與精神傳播到各個地方,支持王以諾原創歌曲。網友淑芳表示:好樣的,這樣重要的比賽唱這樣有情懷的歌,動人的演繹,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美妙的方言和不畏艱險的精神。
唱響家鄉推廣潮汕文化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舞台上,歌曲《紅頭船》雖然隻有短短幾分鐘,卻是王以諾打磨多時的音樂作品。據王以諾介紹,這首歌曲是他兩年前創作的作品,當時他十分喜歡這首歌,但仍覺得作品對“紅頭船”闡釋不夠深入,有很多提升完善的空間。
對此,王以諾花了大量時間學習、查閱“紅頭船”的相關知識,了解潮汕先輩過番的故事,除了副歌歌詞保留未改動,其余大部分內容都進行了修改,“算是為家鄉精心打磨的一首原創作品。”
為何會用潮汕方言來唱出汕頭的歷史文化?這與王以諾的成長經歷分不開。王以諾告訴記者,他出生於1998年,父母是潮劇演員,從小對潮劇潮曲、潮汕文化耳濡目染,這讓他覺得潮汕話是一種很有能量、很有意思的語言。他喜歡從古港、老街和茶鋪這些生活記憶中汲取靈感,希望通過創作音樂作品讓更多人喜歡上潮汕方言,對外傳遞著潮汕的風土人情。
后來,王以諾學習鋼琴,接觸聲樂,並於2016年考上肇慶學院音樂學院。在校期間,他曾獲得校園十大歌手專業組金獎等榮譽,代表作有《膠己》《派仔》《不被定義的風》《浪流連(潮汕話版)》等。
作為一名“95”后青年,王以諾對潮汕文化的喜愛,在“中國好聲音2022”VCR中可見一斑。王以諾帶著節目組走進汕頭的各個角落,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牛肉火鍋等汕頭元素相繼出現。他告訴記者,“今年《中國好聲音》導演組找到了我,還來到了我老家,我恨不得讓他們住上一禮拜,好好感受一下我們汕頭的美食、美景,還有歷史文化,因為這裡真的很棒。去樟林古港看一看先輩外出打拼乘坐的紅頭船,在小公園感受民國風情,還必須吃上一口手工鮮切的涮牛肉,喝上一盞潮汕人最愛的工夫茶……”
除了在節目中呈現潮語方言音樂,王以諾還經常在社交媒體平台發布原創的潮汕方言音樂,用他的歌聲傳播著家鄉文化。談到未來個人的發展,王以諾表示,自己還要不斷學習、厚積薄發,創作更多好聽的潮語歌曲,為推廣潮汕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希望成為一名‘音樂導游’,將潮汕的風景、美食、人文等各種故事,以音樂的形式,帶給世界各地的朋友。”王以諾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潮汕年輕人一起創作潮語歌曲,通過音樂弘揚潮人精神、潮汕文化,讓世界各地的人能夠聽到潮語原創歌曲,從而了解汕頭這座著名僑鄉。
南方日報記者 楊立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