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廣東:推進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開展豐富非學科課程培訓

李語 李申
2022年07月15日17:10 | 來源:人民網-廣東頻道
小字號

廣東省政協常委、肇慶市政協副主席陳宣群(左二),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院長曾用強(右二),肇慶市政協委員、肇慶市第十六小學校長盧少延(左一)做客人民網廣東頻道《界別圓桌匯》。王星 攝

  今年以來,“雙減”政策落地實施,各地基於“雙減”政策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在校外培訓機構削減的情況下,校內如何開展豐富多樣的非學科課程培訓,以填補廣大中小學生的課后時間,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廣東作為教育大省,如何在“雙減”政策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近日,廣東省政協常委、肇慶市政協副主席陳宣群,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院長曾用強,肇慶市政協委員、肇慶市第十六小學校長盧少延做客人民網廣東頻道《界別圓桌匯》,就“雙減”政策下廣東如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言獻策。

  重構教育體系 樹立正確育人觀

  “‘雙減’政策對基礎教育帶來了深遠且巨大的影響和變化。在‘雙減’政策的實施過程,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曾用強說。

  根據他在廣東省內中小學做的調研,“雙減”政策所帶來的變化和影響存在城鄉差異,同時,不同學校在落實“雙減”政策上的力度也不同。

  “目前,教育功利化現象還是比較突出的。基礎教育大部分還是圍繞升學,學生注重知識的獲取,作業負擔重,教育評價過度強調考試分數的作用。因此,要確保‘雙減’政策落實到位,以實現標本兼治、重構教育體系的目的,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共同建構協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態。”他說。

  曾用強認為,克服功利性短視化教育行為,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施“雙減”政策,必須實現重構我國教育體系的目的。

  對此,盧少延也表示認同。“討論‘雙減’政策,整體來說就是回歸到正確的育人觀問題。我們要思考如何向社會、向家長傳遞正確的觀念,樹立正確的育人觀,並思考如何落地實施。”

  身為肇慶市第十六小學校長,盧少延認為,校內校外課后服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條主線,實現五育並舉,促使學生在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認知素養等方面融合發展。”

  2018年以來,肇慶市第十六小學就已經開始推行課后服務“5+2”模式,也就是基本托管與素質拓展相結合,豐富課后服務內容。目前學校課后服務內容主要有兩項,其中基礎服務為學生提供學習和運動的場所,開放圖書館、閱覽室、運動場地等資源,並進行作業輔導﹔素質教育拓展服務包括課外閱讀、繪畫、手工藝等特色課程。此外,還開展了暑假托管試點,根據學校特色、教師特長設計課程,保障托管服務及學生的安全。

  “素質教育回歸校園。這樣的做法減少了家長的教育焦慮,也減少家長精力和經濟的投入,孩子、家長的幸福感都會提高。”盧少延說。

  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 塑造健全人格

  “雙減”政策推行后,各地通過一系列教育服務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除了校內課后特色服務內容,廣東省各中小學也在探索,如何結合黨中央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政策精神,設計制定新時代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實際上圍繞的也是立德樹人。培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牢牢依靠學校、社會和家長來實施。”盧少延說,“同時,勞動教育應該更加注重實際操作,不能僅僅局限於教室裡、停留在課程上。”

  他認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創造。2022年5月,教育部頒發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准(2022年版)》,以豐富的、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勞動、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練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除了烹飪、農業勞動、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准,還從家用器具的使用與維護、傳統工藝、工業生產等,對每個學段提出不同的要求。”盧少延認為,這極大豐富了勞動教育的內容。

  對此,陳宣群認為,勞動教育應該將家庭作為一個重要基地,隨時隨地鼓勵孩子自覺自動參與家庭勞動。“家庭教育容易注入情感,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必要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更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勤儉擔當的良好品質。”她說,家長要引導孩子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日就月將,促進孩子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適當把勞動作為一個家庭作業,讓孩子們有參與意識。例如擦碗、收衣服、疊衣服、玩具整理等等,這些都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勞動練習。同時,也可以在社會機構購買勞動服務作為有益的補充,讓孩子們在勞動的過程當中有不同的、新鮮的體驗,比如做糕點、煮飯,再比如結合當地的特色,例如肇慶市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體驗肇慶裹蒸粽這種特色本地做法等。”陳宣群說。

  建立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

  “‘雙減’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社會、家庭等需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以提升學校育人水平,並助力廣東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陳宣群說,“‘雙減’政策要向縱深突破,客觀上就要求建立嶄新的、完善的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

  她建議,廣東省各地市教育局以落實“雙減”政策和中小學勞動教育相關政策為契機,在各地市建立以學校為中心的“家-校-社-基地”勞動教育體系。“以學校勞動教育為主體,家庭、社區和基地為補充,讓中小學生家庭、所在社區和勞動研學基地成為全面促進素養發展的重要陣地。”

  建設家、校、社“三位一體”育人體系,盧少延也表示認同。他認為,學校方面要運用先進現代的教育教學管理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平等對待,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擺在首位﹔家庭教育處於基礎地位,第一要務是培育孩子美好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要成功,需要閱讀、陪伴、尊重、好習慣、相信、互相成長。”

  社會方面,則要由相關部門牽頭,聯合有關部門、行業管理機構,整合現有的人文、自然、科技、勞動等社會教育資源,建設“社會大課堂”,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中小學生校外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培養能力。

  “同時,還要配套做好網絡環境治理工作,有效防止網絡游戲佔領學生課余時間,文化及網絡監管部門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治理,嚴格禁止低俗、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內容在網絡上傳播。”盧少延說。

  “我還想補充的是,除了學校家庭及孩子們這些‘直接關系人’,我們也希望獲得更多社會的關注,通過不同的渠道,對整個教育行業進行監督,這樣會對我們的后代有更大的幫助。”曾用強說。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