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最閃亮的坐標丨追尋先烈足跡 汲取奮進力量——左翼文化運動潮州六杰

2022年03月31日14:49 | 來源:網信廣東
小字號

原標題:最閃亮的坐標丨追尋先烈足跡 汲取奮進力量——左翼文化運動潮州六杰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大批滿懷“拯救中華民族危難,舍我其誰”豪情的潮州進步青年,從粵東韓江之濱,來到當時中國革命文化運動中心的大上海,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先鋒。洪靈菲、戴平萬、柯柏年、馮鏗、陳波兒、梅益,是左翼文化運動中的“潮州六杰”,是一個時期潮州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不僅是潮州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而且在中國現代文化史和現代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黨史精讀】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大批滿懷豪情的潮州進步青年,從粵東韓江之濱,來到當時中國革命文化運動中心的大上海,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先鋒。其中,佼佼者有,洪靈菲——“左聯”創始人之一,革命家和現代著名作家,“上海反帝大同盟”黨團(組)書記,“左翼文化界總同盟”領導人之一﹔戴平萬——“左聯”籌備組成員和“左聯”領導人之一,現代文學家,中共早期優秀革命家,中國工人運動的領導者和先驅者之一,東北抗日聯軍創始人之一﹔柏年——參加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家和蜚聲中外的著名外交家,《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翻譯小組組長﹔馮鏗——出席“左聯”成立大會的40余人和首批50多名盟員之一,現代文學家,著名的“左聯五烈士”之一﹔陳波兒——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新中國人民電影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之一,卓越的人民藝術家,革命家和社會活動家﹔梅益——參加北方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新聞家、翻譯家,新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開創者一和奠基人,建國后歷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第一書記等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輯、社長。洪靈菲、戴平萬、柯柏年、馮鏗、陳波兒、梅益,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左翼文化運動“潮州六杰”。他們是一個時期潮州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不僅是潮州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而且在中國現代文化史和現代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左翼文化運動“潮州六杰”

  洪靈菲

  洪靈菲原名洪倫修、洪序仙,曾用名洪素佛、李鐵郎、林曼青、林蔭南等。現代著名左翼作家,雨花台烈士。不僅在“左聯”潮籍眾多作家中出類拔萃,文學成就最高,而且是“左聯”創始人之一和“左聯”七常委中最年輕的常委。年僅32歲就慘遭國民黨當局殺害,短暫的一生卻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洪靈菲1902年生於廣東海陽縣(今潮安區)江東紅砂村一個農民家庭,童年家境貧困,生活艱難。他四五歲開始,每天早上天微亮,就跟哥哥開始“拾豬糞”“撿蔗渣”,還常常受到地主的欺侮和毒打。貧富的差距,不公的社會,在靈菲的幼小心靈中打了深深的烙印,埋下了反抗的種子。洪靈菲9歲進入鄉村私塾讀書,13歲到潮州城南小學的四年級插班,受進步老師戴貞素的影響,並與其兒子戴平萬交好。1918年,洪靈菲考進潮安縣金山中學。第二年,“五四運動”爆發,洪靈菲同其他愛國進步學生在校組織了學生救國活動,深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影響,逐漸萌生了對自由平等社會的朦朧向往。

  1922年,洪靈菲考上了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后改稱廣東大學,中山大學的前身)。因無力反抗父母定下的封建包辦婚姻,洪靈菲一度消極、悲觀,甚至想自殺。后在共產黨人許蘇魂的鼓勵下,重新振作。洪靈菲與許蘇魂、戴平萬以老鄉關系為紐帶,在廣州組織領導名為“潮州旅穗學生革命同志會”的學生運動。1924年,經許蘇魂介紹,洪靈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5年6月19日發生的省港大罷工,洪靈菲四處奔走,經常出現在各種群眾集會上,做宣傳組織工作,動員組織廣大罷工工人團結起來,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1926年8月,洪靈菲從廣東大學畢業。當時正是國共合作蓬勃發展的時期,他參加了廣州國民黨中央海外部工作,並擔任《海外周刊》編輯。他一邊從事革命工作,一邊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15日廣東國民黨右派公開叛變革命,白色恐怖籠罩廣州。洪靈菲不得不逃離廣州,在海外流亡4個月,后與戴平萬不期而遇並一同設法回國。1927年秋,得知南昌起義爆發,他們便一道前往汕頭投奔。當他們趕到汕頭時,起義部隊已經撤離,隻能暫時回鄉匿居在紅砂村。1927年冬,洪靈菲、戴平萬前往上海。途中,他以自己過去幾個月的親身經歷為基礎,開始了自傳體小說《流亡》的寫作,他用了一個半月時間,完成了這部10萬字的作品,並得到郁達夫的賞識。郁達夫為《流亡》作序,還做了“熱烈的介紹”。《流亡》成了洪靈菲的成名之作。洪靈菲的名字不脛而走,在上海文壇頗有名氣。他憑著自己的文學才華在上海扎下腳跟。

  《流亡》的寫作,打開了洪靈菲創作激情的閥門。他以一種非凡的熱情進入了創作的高峰期。1928年5月,出版了《前線》,1928年9月出版了《轉變》。短短8個月時間,洪靈菲寫作、出版了3部長篇小說,合稱“流亡三部曲”。這3部小說是洪靈菲的代表作,也是初期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代表作。“流亡三部曲”奠定了洪靈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1927年冬,洪靈菲來到上海,擔任中共上海閘北區委書記,同時參加了“太陽社”。在此期間,“創造社”“太陽社”與魯迅之間爆發了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8年5月20日,為了平息“創造社”“太陽社”與魯迅之間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洪靈菲與杜國庠、戴平萬等人,在繼續參加太陽社的同時,又發起成立了另一個左翼文學社團“我們社”。

  “創造社”“太陽社”與魯迅為代表的作家之間爆發了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引起黨中央的注意。根據中國共產黨六屆二中全會決議,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即“文委”)成立。黨中央希望“創造社”“太陽社”和魯迅及在魯迅影響下的作家聯合起來,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0年2月16日,洪靈菲出席了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發展有重要影響的12人集會,籌備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同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正式成立,洪靈菲、魯迅、夏衍、錢杏邨、馮乃超、田漢、鄭伯奇當選為常務委員,組成了“左聯”的領導核心。“左聯”的成立,“標志了革命文學跨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也標志了中國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對於革命文藝事業領導的加強”。洪靈菲成為“左聯”七常委中最年輕的常委。他為發展和壯大左翼文化運動不懈努力,作出了突出貢獻。

  1930年下半年,洪靈菲擔任江蘇省委宣傳部工作,1932年擔任“上海反帝大同盟”黨團書記。他經常深入到工人、學生中開展抗日救亡的宣傳、組織工作。洪靈菲頻繁的活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注意。不久,上海《申報》登出了對洪靈菲的通緝令。1933年2月,黨組織為了洪靈菲的安全,更為了恢復北方地區黨的工作,在北方地區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調洪靈菲到北平工作。

  洪靈菲與孔原一道負責恢復和主持北方局工作。在白色恐怖條件下,領導北方地區黨的地下工作,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組織建立抗日武裝的活動,指導察綏民眾抗日斗爭和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洪靈菲聯絡同志,保護和處理黨的秘密文件,積極開展革命斗爭。1933年7月26日,由於叛徒出賣,洪靈菲被國民黨憲兵第三團蔣孝先部逮捕。在獄中,他經受了敵人的嚴刑拷打、威逼利誘,始終不泄露黨的任何秘密。不久,洪靈菲作為“要犯”被押送南京。他被捕后,國際國內不少組織和人士積極營救。日本反帝大同盟等國際進步組織和友好人士,國內宋慶齡等知名人士向國民黨當局發出抗議,要求釋放作家洪靈菲,未果。1934年夏,洪靈菲被國民黨反動當局秘密殺害於南京雨花台。

  戴平萬

  戴平萬(1903-1945),原名戴均,又名戴再,筆名庄錯、岳昭、君博。潮安縣歸湖鄉溪口村人,從小酷愛讀書。1922年秋,考進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中山大學的前身)西語系。1924年國共合作時投身革命,先參加國民黨左派組織,隨即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被黨組織派到泰國開展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回到上海,與蔣光慈、杜國庠、洪靈菲等人一起出版《我們》月刊、《太陽》月刊。后加入“左聯”,成為《拓荒者》的撰稿人之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在上海從事《新中國文藝叢刊》和《文藝新聞》的編輯工作。1940年冬,戴平萬到達蘇北根據地,從事黨的新聞工作和教育工作。著有中篇小說《前夜》《荔清》,短篇小說《出路》《都市之夜》《苦菜》等。

  1923年,應許美勛的倡議,組織潮汕地區的新文學團體“火焰社”。該社會員有五十多人,大多是潮汕各地愛好文學的師生。“火焰社”發行《火焰周刊》(共印行一百多期)。“火焰社”也是潮汕地區成立最早的文學社團,它哺育了一批潮汕新文學作家。戴平萬經常在《火焰周刊》上發表作品和文章。

  戴平萬與杜國庠、洪靈菲等革命志士在1928年5月於上海成立了“我們社”,編輯出版《我們》月刊,1928年8月20日出至第3期后停刊。“我們社”還創辦有曉山書店,由該書店發行《我們》月刊,並出版《我們社叢書》。1929年2月20日和曉山書店一起被國民黨政府查封。

  戴平萬發表在1928年5月出版的《我們》月刊創刊號上的短篇小說《激怒》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戴平萬除了創立革命文學社團之外,還積極參加當時影響力較大的革命文學社團,利用新文學社團來進行政治斗爭,積極倡導、發展新文學和革命文學,對革命文學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28年1月,戴平萬經潮汕作家楊村人的介紹加入“太陽社”,成為“太陽社”的主要成員,並在該社主辦的刊物發表作品。

  1929年10月,黨在上海籌備成立“左聯”。戴平萬是“左聯”籌備小組的成員之一。“左聯”成立后,原由蔣光慈主編的《拓荒者》轉為“左聯”的機關刊物,戴平萬是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在《拓荒者》上發表了三篇小說:《陸阿六》《村中的早晨》《新生》。這幾篇作品都取材於大革命時期的農村生活,表現了組織起來的農民自覺進行斗爭,充滿著革命的激情和反抗的精神,在藝術上也比早期成熟。

  作為“左聯”最早的盟員之一,戴平萬的文學思想和創作主要是屬於這個時期,他還參與了“左聯”組織的許多文學活動。“左聯”十年,是戴平萬創作最旺盛的時期,他那些主要的文學作品都是在這段時間創作和發表的。

  1937年10月,地下黨組織在上海成立臨時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這是黨在文藝界的領導機構。戴平萬是“孤島”抗戰文學的組織者之一,也是“文委”小組成員之一,戴平萬在參加“文委”的這段時間,還負責《新中國文藝叢刊》的編輯工作。在編輯《新中國文藝叢刊》的同時,戴平萬也參加《文藝新聞》周刊的編輯工作,並用“君博”“岳昭”等筆名發表作品,揭露時弊,歌頌正義。這些作品,無論是在思想深度上還是藝術造詣上,都是值得稱道的。

  1940年11月,戴平萬被黨派至蘇北根據地工作,由華中局派往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任文學系教授,1941年5月由華中局調到蘇中區黨校任校長兼教導主任,同時任蘇中區黨委宣傳部長並負責主編《抗戰報》。1945年春,戴平萬在黨校所在地興化縣鶴兒渣村上的水塘裡溺死。

  戴平萬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也是光輝的一生。

  柯柏年

  柯柏年是我黨一名老黨員,曾與周恩來、張太雷、瞿秋白、澎湃等參加過早期的革命斗爭﹔他沒有留過洋,但精通英、德等多國語言。他先后翻譯了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他全文翻譯的馬克思著作《國家與革命》,是毛澤東第一次閱讀到的馬列著作譯本。他從事外交工作幾十年,淡泊名利、追求平常,為新中國外交事業作出杰出貢獻。

  柯柏年1904年5月26日生於廣東省潮州市劉察巷15號,原名李春蕃。小學就讀於潮州城南小學。他自幼愛書,高小畢業后,考上汕頭礐石中學(現為汕頭金山中學)。畢業后,經學校推薦進入上海滬江大學。在上海,柯柏年有機會讀了李大釗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受到深刻教育。1923年,他被校方以鬧學潮為名開除,此后轉入上海大學繼續學習,與張太雷同睡一張兩層架子床。瞿秋白是當時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張太雷是上大兼課教授。他倆是留俄同學,英文、俄文都非常好。柯柏年經常向他倆請教,翻譯了列寧的《帝國主義論》。1923年秋,柯柏年在楊之華(后成為瞿秋白夫人)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段時間,柯柏年以本名李春蕃原名翻譯了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東征開始后,柯柏年經上海大學同學李炳祥的介紹,到周恩來領導的東征軍總政治部任社會科副科長,負責農運、工運。1925年11月被周恩來任命為東征軍總政治部駐澄海特派員。在澄海中學當教員,柯柏年邊從事革命工作,邊開始翻譯馬克思的名著《哥達綱領批判》。這本書是他翻譯馬克思著作在國內流傳最廣的一本,成為我黨許多黨員學習馬列的早期讀本。1927年,柯伯年翻譯的《國家與革命》全文,發表在上海《民國日報》《革命》副刊上。

  西安事變后,黨中央於1937年初遷往延安。柯柏年北上與黨組織接上關系,被安排到中共中央馬列學院任教,講授哲學和社會發展史,不久又轉到中共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任西方革命史、國際問題研究室主任。這段時間是柯柏年翻譯工作的黃金時期,他先后與其他同志合作翻譯編輯有:恩格斯《革命和反革命》(王實味、柯柏年譯)﹔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通信選集》(柯柏年、艾思奇、景林譯)﹔馬克思《拿破侖第三政變記》(柯柏年譯,吳黎平校)﹔馬克思《法蘭西階級斗爭》(柯柏年譯)。

  1943年7月,美軍對日作戰需要以觀察組的名義進入延安,決定在延安設立外事組,組長是楊尚昆,成員有柯柏年、陳家康、黃華、凌青等。這個小組也是我黨早期的外事機構。

  抗戰勝利后,中央軍委外事組升為中共中央外事組。葉劍英任組長。柯柏年、黃華隨葉劍英參加北平軍調處執行部,擔任中共方翻譯處處長。

  解放后,柯柏年主要擔任外交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兩個月,柯柏年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外交部美澳司司長。1954年柯柏年被任命為駐羅馬尼亞大使,在任期間,參與了中美大使級會議,達成兩國平民回國協議。后來也曾陪同周恩來參加了日內瓦會議。

  1959年,柯柏年被任命為外交部所屬國際關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1963至1967年,柯柏年被任命為駐丹麥王國大使,文革初期受沖擊被召回國。1968年,周恩來總理指名查問柯柏年的下落,他才與十多名受難大使一起解放,但外交部仍未安排他的工作,直到1971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由外交部組織翻譯《印度對華戰爭》,1973年,柯柏年出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1975年8月擔任《毛選》五卷翻譯小組組長,於1977年末完成翻譯工作。

  1985年8月30日,柯柏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馮鏗

  馮鏗,原名馮嶺梅,筆名有綠萼、佔春、梅等,1907年10月10日生於廣東省潮州楓溪雲步村。是具有國際影響的現代文學家,也是中國共產黨英烈,著名的“左聯五烈士”之一。

  馮鏗從小愛好文學。在“五卅運動”發生時,她在汕頭念中學,被選為學生聯合會的代表,積極參加一系列愛國活動。與此同時,她在學校的校刊上和汕頭的《嶺南民國報》上,發表具有激進思想的論文、小說和詩歌等,在文學道路上邁出了最初的步伐。

  1926年,馮鏗19歲,母親又忙著張羅為她物色婆家。馮鏗不願接受,次年高中畢業后,到潮安縣一所小學當教員,她一邊教書,一邊積極地學習與寫作,立志要成為作家。1929年春到上海,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職業革命者的道路。

  1930年,在中共的影響下,以當時在上海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團體“創造社”“太陽社”“我們社”(以潮汕籍文化人為主組成)成員和受魯迅影響的革命作家為主,吸收其他進步作家參加的革命文藝團體。同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馮鏗是出席成立大會的40余人和首批50多名盟員之一。

  “左聯”一成立,就以戰斗的姿態出現,它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武器,不僅對各種錯誤文藝思潮包括新月派、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人的觀點進行批評和論戰,而且對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文藝政策和迫害壓制進步作家的活動進行頑強的抗爭。

  馮鏗以一個青年共產黨員的戰斗熱情,勇敢地投入這場斗爭。她不僅參加“左聯”聯絡工會、張貼標語、印發傳單、宣傳群眾的工作,還先后創作並發表了詩集《春宵》,隨筆《一團肉》等多篇,短篇小說《遇合》《小阿強》《紅的日記》等10幾篇,中篇小說《重新起來》和《最后的出路》。這些力作和“左聯”其他青年革命作家的作品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魯迅稱之為:“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步的第一步,是對於前驅者愛的大纛,也是對於摧殘者憎的豐碑。”

  同年5月,馮鏗與柔石等代表“左聯”參加中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1931年1月17日下午,柔石和馮鏗到東方旅社,參加一個黨內的秘密會議,反對以王明為首的“左”傾教條主義。1點40分,國民黨突然展開大搜捕,逮捕了林育南、柔石、馮鏗、殷夫、胡也頻、彭硯耕、蘇鐵、李雲卿等八位同志,押到龍華警備司令部。

  馮鏗在敵人的刑訊中表現得非常堅定,保持了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2月7日,馮鏗被國民黨反動當局槍殺。馮鏗遇害后,魯迅發表了兩篇文章悼念馮鏗和她的戰友。國民黨當局殺害馮鏗等人的罪惡行徑,遭到美、蘇、英、日等國際文學團體的譴責和抗議。中共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稱馮鏗等人是“黨的重要干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鄭重記載了馮鏗的英名及其被捕並英勇犧牲事件。

  馮鏗在24歲的華年就慘遭殺害,她的文學才能尚未來得及盡情釋放,實在令人痛惜。然而,她留下的遺文、遺詩、遺作還是很可觀的,真正顯示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先驅女作家、女戰士的心靈世界和成長歷程。

  陳波兒

  陳波兒,1907年出生於廣東海陽縣(現潮安區)庵埠鎮,原名陳舜華。父親陳湘波是做干果批發生意的商人,家境較為殷實。幼時的陳舜華因為生母是側房太太,經常受到祖母和正房的責罵,陳舜華骨子裡因此扎下了反叛精神的根。陳舜華青少年時期,在二哥陳述猷的思想啟蒙下,大膽地剪掉大辮子離家到廈門求學,后游學香港、上海、日本,肄業於復旦大學、中國藝術大學。

  1928年,陳舜華進入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系讀書,改名為陳波兒。在這裡,她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經常參加革命群眾的活動,隨后參加黨組織外圍活動。1929年秋,陳波兒參加黨領導成立的革命劇社“上海藝術劇社”。在公演外國進步名劇《炭坑夫》《梁上君子》《愛與死的角逐》中擔任主角,后因參與發起“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參加左翼文化活動受通緝而避居香港。

  她在上海藝術大學學習時,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1929年開始從事左翼戲劇活動,和以魯迅為首的志士仁人一起,組織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抗日戰爭開始后,積極跟隨宋慶齡等人參加營救“七君子”的斗爭。

  1934年至1938年,她主演了電影《青春線》《桃李劫》《生死同心》《八百壯士》等。1937年率領上海婦女慰問團赴綏遠抗日前線慰問抗日軍隊,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話劇。抗日戰爭開始后,她追隨宋慶齡、何香凝、魯迅、蔡元培、周恩來、郭沫若等同志,致力於愛國活動並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黨的領導下,與史良、沈茲九等人率先成立全國最早抗亡組織“上海婦女界救國會”,組織救亡演出隊。她率領上海婦女前線慰勞團赴歸綏、百靈廟、平地泉慰問抗日前線戰士﹔同時編導、演出多部話劇。1937年8月,她在南京由李克農、葉劍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年底,陳波兒從武漢來到延安,不久率“戰區婦女兒童考察團”由延安渡黃河入晉察冀邊區,又經山西、河北、河南、陝西,深入根據地,開展抗日民主戲劇演出宣傳活動。1940年,她率團抵達重慶,廣泛宣傳八路軍在戰區及敵后抗敵及生活情況。戰地婦女兒童考察團的抗日宣傳表演行程歷時一年零三個月,千辛萬苦,歷盡磨難,不斷深入調查宣傳群眾,最終是取得巨大勝利。

  1940年2月,陳波兒率團返回延安,任職於中央馬列學院文藝研究室,導演了《馬門教授》《新木馬計》《俄羅斯人》等反法西斯名劇。

  1942年,陳波兒調入中央黨校,她參加5月23日黨中央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聆聽毛主席的講話並與主席一起合影,她決心在藝術實踐中貫徹會議精神。這一年,她與姚仲明合編合導了多幕話劇《同志,你走錯了路!》,成為整風的輔導教材,演出反應極為熱烈。

  1943年12月,周恩來副主席特意觀看了話劇,並對陳波兒及姚仲明作指示,還關心抱病堅持工作的陳波兒,並鼓勵她導演更好的戲。

  1944年11月,陳波兒被評為甘寧邊區甲等文教英雄、馬列學院模范工作者、中央黨校模范黨員。隨后,陳波兒相繼調往重慶、南京、北平等地從事政治和社會活動。1946年,陳波兒到黑龍江的鶴崗,著手主持東北電影制片廠的創建工作,擔任該廠黨總支書記和藝術指導。從這期間至新中國成立,她創作的電影劇本和輔導、監制的電影有《橋》《中華兒女》《鋼鐵戰士》《趙一曼》《無形戰線》《白毛女》《翠崗紅旗》等26部。

  1949年,陳波兒先后被選為全國婦聯執行委員、全國文聯委員、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全國電影工作者協會常務委員、文化部電影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9年底,陳波兒奉命調到北京,擔任了電影局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藝術處處長。1950年由她直接領導並提出編創建議,完成了26部國產影片的制作。這些影片的問世和在國內外的放映,給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初步基礎,新中國電影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1950年9月,由電影局成立,陳波兒主持籌備的表演藝術研究所(現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舉行開學典禮,標志著表演藝術研究所正式成立,陳波兒擔任研究所所長。表演藝術研究所的建立,開啟了我國人民電影教育事業的新紀元。

  1951年11月9日,陳波兒在上海與編、導、演、創作人員座談時心臟病突發,翌日逝世。13日,北京舉行了追悼陳波兒大會,陳波兒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梅益

  梅益,原名陳少卿,1913年1月2日生於潮州西門小卞厝巷一戶貧困的人家。梅益上學晚,13歲才在城南小學畢業,同年考上了潮州省立四中(也就是金山中學),卻因繳不起學費而未能入學。后經其兄的同學龔文河告知校長杜國庠。杜國庠非常同情梅益,遂破例不收學費讓其入學。梅益借了別人學過的課本,就這樣上學了。

  上學之后,梅益很用功,課外還讀了不少書刊。后來,因為參加地下革命工作,梅益的哥哥被捕、龔文河犧牲,杜校長被逼出走,這些都給梅益帶來極大的刺激,讓他產生了離開潮州的願望。高一下學期,梅益班裡有3位同學要到上海讀大學,要他一起去。於是,他們4個人一起到了上海,但是梅益由於交不起學費,又害了傷寒,隻能回到潮州,在城南小學任教。1932年夏天,梅益獨自到北平,一面尋找革命組織,一面到北京圖書館自學英文。從1934年開始,他在北平的《晨報》、天津的《庸報》、上海的《申報》等副刊和一些刊物發表一些散文和譯作,開始靠稿費度日。

  1935年初,梅益參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聯盟,被國民黨特務列入黑名單,幸得到朋友幫助,逃到了上海,在上海一民立中學教書,但由於他讓班上的學生參加示威游行而被學校開除。不久,梅益和上海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取得了聯系,與“左聯”作家何家槐等共同編機關刊物《每周文學》。1937年,梅益在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上海淪陷后,為突破日偽的新聞封鎖,梅益和夏衍根據黨組織的決定,出版了四開日報《譯報》。《譯報》是完全刊登翻譯消息、文章的報紙,南京大屠殺和八路軍勝利的消息就是在當時上海這家唯一的中文報紙報道的。1938年《譯報》改名為《每日譯報》后,梅益任總編輯。同年,梅益接到了翻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任務,他在極端艱苦條件下完成翻譯工作。期間,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都因貧病交加死於非命。梅益翻譯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目前公認為質量最佳、流傳最廣的譯本,影響和教育了中國的幾代人。

  1941年冬,梅益投奔陳毅領導的新四軍,來到抗日救亡前線。他先后在中共華東局宣傳部工作,在安徽參加創辦新四軍江淮大學和建設大學等。日寇投降后,梅益又受黨組織的指派,到上海籌辦《新華日報》上海版,並擔任中共上海文委委員、書記。后梅益到南京接任新華社南京分社社長。在南京期間,國共和談隨時可能破裂,中共代表團和南京分社人員隨時可能出現危險,梅益堅守到最后才撤離,飛往延安。隨后,梅益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主管廣播工作。此后的20年時間裡,梅益把一生中的黃金歲月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中國廣播電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梅益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副局長、局長、黨組書記。1957年,梅益當選為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1978年起,他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副院長、黨組第一書記。

  1986年初,梅益以73歲高齡調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副主任兼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為了確保《中國大百科全書》內容上准確無誤,學術上客觀公正,政治上萬無一失,文字上簡潔練達,梅益從每個條目的論証、確立、撰寫,到編輯、發排、印刷,都親力親為,身體力行,從不敢有半點兒懈怠,使每個條目都得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1993年8月,《中國大百科全書》全部出版。是年,梅老已經80歲了。他主導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是中國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也是世界上規模較大的幾部百科全書之一。它是東方文化傲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象征。

  2003年9月13日梅益在京逝世,享年90歲。梅益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人類最壯麗的事業,黨和人民將永遠銘記他的功績。

  來源:網信潮州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