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廣州南石頭監獄遺址考古獲重要發現

2022年03月23日08:38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牢房鐵鐐是紅色革命鮮活物証

南石頭監獄遺址

出土的大鐵炮

民國監獄遺存主要為平面呈“井”字形的牢房基址。

出土的鐵鐐等器物。

出土的鐵鐐等器物。

  記者3月22日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南石頭監獄遺址考古獲重要發現。

  此次發現清理清代炮台和民國監獄等重要遺存,出土鐵炮、子彈殼、鐵鐐、玻璃試劑瓶等遺物103件(套)。

  海珠區南石路28號地塊原為五羊摩托車舊廠,面積57852.6平方米。該地塊屬於“昌崗-燕子崗”地下文物埋藏區。根據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20年12月起在地塊范圍內進行考古勘探,發現灰砂、房址等遺跡,經報請國家文物局同意后,對地塊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5000平方米,清理清代炮台和民國監獄等重要遺存。

  清代炮台遺存包括灰砂圍牆、房基和鐵炮等。清理的灰砂牆長約300米、寬2.2~2.5米、殘高0.23~0.55米。大鐵炮一尊,長3.72米,炮口端外徑0.57米,炮體后端直徑0.77米。炮身有“道光二十三年正月 炮匠李陳霍造 監制官崖州知州 署廣州府佛山同知李 欽差大臣 署兩廣總督 文淵閣大學士……”等銘文。

  民國監獄遺存主要為平面呈“井”字形的牢房基址,可確認的監倉有132間,面積最大的10.4平方米,最小的4.3平方米,殘存牆基最高約0.5米。

  南石頭監獄遺址的重要發現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表示,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可得出如下認識:

  1.考古發現的炮台遺跡,結合文獻記載,應為清代鎮南炮台的一部分。出土大鐵炮鑄造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屬鎮南炮台遺物。鎮南炮台相關遺跡遺物的發現,對清代廣州城防江防史的研究具有較為重要價值。

  2.考古發現的民國監獄遺跡,結合其所在位置、歷史地圖、形制結構特點,確認為民國南石頭監獄的相關遺存。雖然受到后期建設工程影響,但監獄的主體建筑——“井”字形牢房的基礎仍保存較好,可與歷史文獻相印証。另外,現存部分監獄圍牆,尤其是興隆大街南側西段,其位置與文獻記錄高度吻合。

  3.南石頭監獄遺址的牢房、鐵鐐、子彈殼等遺跡遺物,是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在廣州關押、迫害、槍殺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的直接罪証,更是廣大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開展艱苦革命斗爭的鮮活物証,對於研究中國共產黨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南石頭監獄遺址是廣州重要的紅色革命史跡。

  遺址周邊文物資源豐富

  根據歷史文獻可知,南石路28號地塊原為清代鎮南炮台、民國南石頭監獄所在。周邊文物資源豐富,其中車歪炮台、海港檢疫所舊址與之相距不足0.5公裡。

  鎮南炮台與車歪炮台

  鎮南炮台與車歪炮台都屬於大黃滘炮台群的組成部分。大黃滘炮台群扼守珠江南路(即后航道),是虎門海口至廣州城之間南路的最后一道防線。

  大黃滘台從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開始營建,但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摧毀。其后,清政府在大黃滘一帶重新設防,包括江中的龜岡台和沙腰台,江東的南石頭台,江西的東塱台,形成大黃滘炮台群。光緒七年(1881)至光緒十年(1884),又對大黃滘炮台群進行改造、增建,綏定台右偏添筑永固土台一座,鎮南台后添筑保安土台一座,以為掎角,並購置洋炮,從而構建起由綏定、鎮南、保安、永固諸台組成的中西混合式大黃滘防御體系。及至民國后,綏定台俗稱為車歪炮台,鎮南台則改建為南石頭監獄。保安、永固兩座炮台現已不存。

  海港檢疫所舊址

  1926年,當時的廣州市政府從外國駐廣州領事團手中收回海港檢疫權,自辦檢疫所。1932年初改由全國海港檢疫總管理處直接領導。抗戰爆發后,廣州海港檢疫所南石頭所址毀於戰亂,檢疫人員失散。1941年,偽廣州市政府收用南石頭原防疫所、水上警察署、廣州制紙廠及附近一帶田地,重設海港檢疫所。1942年更名為“粵海關海港檢疫所”,並增設醫院,實際由侵華日軍波字8604部隊主導。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粵海關海港檢疫所”,復名廣州海港檢疫所。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南石頭村一帶現存有四棟時代相對較早的建筑(即南石西新二街9號、13號、16號,興隆大街44-1號)。經考証,該四棟建筑,應為1941年偽廣州市政府重設海港檢疫所時保留至今的遺跡。

  南石頭監獄:見証共產黨人大無畏革命精神

  民國二年(1913),廣東省城警察廳在清代鎮南炮台故址建立監獄,稱“懲戒場”。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后,國民黨反動當局在此關押、審訊、殺害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並改稱“懲教場”。因臨近南石頭村,故俗稱“南石頭監獄”。

  據親歷者回憶,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至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大約有2000名共產黨員及革命志士在南石頭監獄關押(或被害),目前根據相關文獻能查找到確切姓名的有339位。蕭楚女、熊雄、劉爾崧、鄧培、李森、何耀全、熊銳、陳復等曾被關押於此,后英勇就義。面對白色恐怖,在獄中的共產黨員並沒有被嚇倒,而是組織起來,成立了中共南石頭特別支部,領導難友進行了絕食、讀書會、互濟會等斗爭活動,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不屈不撓、勇於斗爭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與偽廣州市政府在南石頭監獄設立難民收容所,收容難民,造成大批難民病死、餓死。抗戰勝利后,1473名投降日軍曾被關押在南石頭監獄,隨后遣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石頭監獄由公安部門改設為新生工廠。1962年,新生工廠全體人員遷往英德。1963年,將原新生工廠地塊分配給廣州自行車廠。上世紀80年代,廣州自行車廠改建為廣州五羊摩托車廠。(文/記者卜鬆竹 通訊員穗文考 圖/記者王維宣)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