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培養“法律明白人” 探出鄉村治理新路

興寧市持續深化“智慧司法雲”建設以治理有效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2022年03月16日11:15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培養“法律明白人” 探出鄉村治理新路

  村居微型調解庭內,村干部、“法律明白人”為村民調解矛盾糾紛。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村干部請教“法通小博士”,學習掌握更多法律知識。陳澤銘 攝

  治理有序、產業興旺的陂蓬村。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法律服務供給不足、可持續性保障困難,是當下農村地區普遍面臨的現實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村法律服務需求持續增長,對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提出了新的挑戰。

  去年11月,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作規范(試行)》,提出把“法律明白人”培養工作納入法治社會建設和鄉村振興總體規劃,作為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工作的重要內容。

  “就是讓身邊人解決身邊事。”這是興寧市徑南鎮陂蓬村婦聯執委羅偉蘭對“法律明白人”的理解。“我們人熟、地熟、事熟,更容易取得各方信任,實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據其介紹,該村2021年已化解各類矛盾糾紛51起。

  鄉村振興,法治同行。近年來,興寧市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全面推進“智慧司法雲”項目建設,加大“法律明白人”培養力度,將法律公共服務網絡延伸到最基層,完善基層治理,有效化解矛盾。據統計,項目建成至今,興寧全市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咨詢量達46586人次,業務辦結量達12501件。

  轉機

  “問題村”飄來一朵“智慧雲”

  3月的陂蓬村,春意綿綿,陽光透過百葉窗洒進村居微型調解庭。

  庭內,村民陳老伯與施工方負責人羅先生相對而坐,一邊是調解員、書記員、村民小組長代表,另一邊是法律機器人“法通小博士”以及視頻連線的專業律師,10多名“法律明白人”圍坐其間。

  沒有面紅耳赤的激烈爭吵,沒有唾沫橫飛的互相指責,談訴求、講法律、想辦法……朝著同一目標,在場人員僅用半小時,就化解了一起因修路挖崩村民魚塘引發的矛盾糾紛。

  “當面把事情攤開講明白,機器人和律師沒有任何偏向,讓人心服口服。”對於調解結果,陳老伯很是滿意,“換個角度想,其實大家都是為了村裡,當然要支持。”

  同樣,施工方負責人羅先生也滿意地在調解書上簽下了名字。“相當高效!我們會盡快對村民的魚塘進行修復。”羅先生坦言,他在其他村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如果沒有村干部從中調解,工程進度便會受到影響。

  陂蓬村位於梅州興寧東部,總人口1386人,總面積5.22平方公裡,曾是矛盾多發的“問題村”,每年發生的矛盾糾紛都達上百宗。

  在該村黨支部書記陳煥新看來,問題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陂蓬曾是省定貧困村,發展滯后,村民的法律意識比較薄弱﹔另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加快推進,村裡的項目越來越多,由土地流轉等衍生而來的矛盾也越來越多。

  雖然已有村居法律顧問,但每月僅8小時的服務時長,遠不能滿足村民的法律服務需求。“關鍵是我們村干部沒有專業法律背景,以往隻能將糾紛積累在一起,等村法律顧問進村時一並處理,解決問題的周期太長了。”羅偉蘭指出痛點,“整天吵來吵去,還怎麼發展!”

  一邊是日益積累的矛盾糾紛,一邊是供不應求的法律服務資源,由此引發的問題,一度影響了鄉村振興項目的推進。

  轉機,源於一場基層智慧治理實踐。

  2019年4月,“智慧司法雲”項目在陂蓬村啟動試點建設,在幫扶單位廣東省司法廳的牽線搭橋下,該村引進“法律機器人”,打造全國首個智慧村居法律服務公共平台,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遠程調解等法律服務。

  “前方是駐村的‘法律機器人’,如果解決不了問題,還有24小時在線的律師團隊可為村民提供遠程調解、法律咨詢、書寫法律文書等法律服務。”廣東定海針律師事務所主任李超本介紹。

  智慧村居法律服務公共平台落戶,通過線上線下同步建設,將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延伸至鄉村最基層,提高了農村公共法律服務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但這還不夠。

  “平台對於化解矛盾糾紛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我們還得在前端做功夫,從源頭上減少矛盾,提升村民法治素養,引導村民知法、守法,這才是長久之計。而這,需要一支扎根基層、人熟地熟事熟的普法隊伍。”說著,陳煥新將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法律明白人”。

  探索

  24名“法律明白人”走馬上任

  所謂“法律明白人”,是指具有較好法治素養和一定法律知識,積極參與法治實踐,能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的村民。他們能及時了解村民的法律需求,用法律方法化解矛盾,提升村民的法治素養。

  “陂蓬村選‘法律明白人’的標准有三條:會操作智能手機、高中學歷以上、積極參與村內事務。”陳煥新說,在村“兩委”干部中先行培育4人的基礎上,2021年該村“法律明白人”隊伍擴大至24人,以村干部、村民小組長、老黨員為主。

  陳冬英是陂蓬村“法律明白人”隊伍的一員,也是一名退休村干部。上任伊始,一個難題便擺在她面前。

  彼時,陂蓬村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正開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但有10戶村民不同意。“他們長期在外工作生活,又想保留自家土地的使用權,遲遲不願簽字。”陳冬英說,由於找不到突破口,工作一時陷入僵局。

  恰逢春節村民返鄉,陳冬英打算從宗親關系入手,換個思路再試一試。

  她將突破口瞄准其中影響力較大的一戶村民,趁著入戶拜年,與一家老小拉家常、講政策、說道理。“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村民連續兩年棄耕拋荒的,村委會可以收回承包地。大家流轉土地擴大農業種植面積,也是為了做強村裡的產業。”結束鋪墊,她翻開法律條文,指著裡面的內容斂容屏氣地說。

  最終,該戶村民同意簽字,並帶動了其他9戶跟進。

  梅州市法學會常務理事、嘉應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謝明認為,鄉村“法律明白人”土生土長於農村,根植於群眾內部,既依法化解問題,又發揮地緣感情優勢,法情理結合,有效將矛盾化解在最基層。

  不過,鄉村“法律明白人”不是科班出身,需要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才能真正知法、懂法、用法、普法。為此,司法部門、律師及村民進行了多方探索。

  據興寧市司法局普法辦公室主任鄧偉國介紹,該市已制定“法律明白人”目標,對“法律明白人”開展集中培訓(輪訓),確保每人每年完成不少於8課時的學習輔導。

  “內容方面一定要接地氣,我們選取了《民法典》《鄉村振興法》《家庭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並通過以案釋法等形式開展培訓,力求實效。”鄧偉國說。

  駐村律師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村裡的“法律明白人”開展專業法律培訓。“除了定期的線下培訓,我們也會不定時開展線上講座,並把講座視頻分享給他們,供大家學習討論。”李超本說。

  回到陂蓬村,村干部、“法律明白人”陳文彬掏出手機,打開置頂的“陂蓬村黨支部”微信群,冒充客服詐騙、鄰裡糾紛調解方法等案例鏈接佔滿屏幕,每個鏈接下面都有數條長語音。“我們每天都會在群裡分享些案例,學習完大家再討論各自的看法。”陳文彬說。

  系統的培訓帶給這支隊伍更多的底氣。

  不久前,陳文彬遇到了一起村民安裝水管佔用鄰居用地的糾紛,在調解現場其搬出《民法典》中的相關規定,很快便讓劍拔弩張的當事雙方冷靜下來,順利化解了這起糾紛。

  蝶變

  解紛聚人心 發展添動力

  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扑扑趁春晴。

  時下,正是春耕備耕的好時節,在陂蓬村委會集約復耕的69畝土地上,頭戴草帽、腳穿水鞋的農人開始了新一輪的耕耘。

  “村子在變,人也在變,矛盾少了,產業多了。”望著田野裡忙碌的身影,81歲的老黨員、“法律明白人”陳饒章感慨萬分。

  系列舉措之下,陂蓬村矛盾糾紛已從過去每年上百宗降至十余宗。“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就地化”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這不是大話,通過漸進式調解,絕大部分村內群眾的矛盾都可以搞定。”陳文彬補充道,24名“法律明白人”一旦發現村民有矛盾就先行調解,解決不了再交給村居微型調解庭,由村干部利用自身業務知識和經驗進行調解。

  如果矛盾雙方對村干部的調解不滿意,或是村干部需要更多的法律知識來協助調解時,則會請教“法通小博士”,或通過現場連線方式,由專業律師進行最終調解。

  “到了這個階段,大部分問題都能圓滿解決。”陳文彬說,如果問題實在棘手,則依托“智慧司法雲”項目,請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出手解決。

  問題少了,人心聚了,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體意識提高了。去年,該村發動村民自籌資金對全村6個老祖屋進行修葺,家家戶戶都主動捐款,短短時間內就籌資300多萬元。

  “前面花這麼大力氣做好治理工作,為的就是今天這樣的局面,為的就是聚集人心,為的就是將村干部的生產力從調解一樁又一樁的矛盾中解放出來,專心謀項目、推項目、促振興。”對村裡治理取得的成效,陳煥新比喻說:“磨刀不誤砍柴工”。

  正如陳煥新所言,有了堅實的治理基礎,陂蓬村鄉村振興的步伐不斷加快。

  2018年,該村13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脫貧。彼時流轉的千畝荒地已變為高山茶油、單樅茶、百香果等農產品種植基地,實現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同時,依托“互聯網+農產品”等形式,陂蓬村農產品走出圍龍、走向全國,僅半年的銷售額就有5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4000多元提高至2萬多元,村集體收入從不足1000元增至40多萬元。

  地圖比例尺縮小,“智慧司法雲”工程正在興寧全市鋪開。截至目前,興寧已完成1個市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7個鎮(街)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62個村(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建設,累計128個實體平台點位投入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在全省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創新創先項目評選中獲評優秀普法項目,並作為法制鄉村數字化的典型案例成功入選中央網信辦等7部委聯合編制的《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

  名詞解釋

  “法律明白人”

  指具有較好法治素養和一定法律知識,積極參與法治實踐,能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的村民。

  典型案例

  興寧市徑南鎮陂蓬村

  選用標准

  會操作智能手機、高中學歷以上、積極參與村內事務。

  隊伍規模

  從最初4人擴大至24人,以村干部、村民小組長、老黨員為主。

  調解效果

  矛盾糾紛從過去每年上百宗降至十余宗。

  ■聲音

  梅州市法學會常務理事、嘉應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謝明:

  完善機制+精准服務

  深化鄉村治理

  法治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興寧市徑南鎮陂蓬村在農村法治建設中,打造了全國首個數字鄉村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平台,並培育了24個“法律明白人”,成為鄉村普法隊伍的生力軍。基層智慧法律服務對鄉村治理有何積極意義?如何進一步發力?南方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梅州市法學會常務理事、嘉應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謝明。

  南方日報:您如何評價陂蓬村的基層智慧司法實踐?

  謝明:陂蓬村打造基層智慧法律服務平台的做法體現了“智治”與“聯動”兩個特征,實現矛盾化解目標的共識達成、政府治理職能的適應調整、技術賦權賦能的深度嵌入。

  引進“法律機器人”、培育“法律明白人”能有效破解農村法律服務人才資源匱乏、農民群眾法律需求得不到及時滿足等突出問題﹔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群眾訴求的“一站式”受理與解決,也可以借助信息平台的力量整合司法、行政、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的治理資源與專業力量,實現了多元主體聯動,化解矛盾糾紛時有了技術支撐。

  農村普法工作的推進需要針對農民生活中的現實需求而有重點、有目的地推進,需要了解農民日常生活中對法律的具體需求,將解決農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普法教育聯系在一起。

  陂蓬村的做法正是把握了“普法是為了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這一思想主流,通過線上線下聯動,讓廣大農民真切地感受到“平時所學到的法律知識,是能夠真實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疑難問題的”。這種做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公信力,從而提高村民的主體意識,推動農村的民主政治秩序的完善,助力農村法治建設,推動鄉村振興。

  南方日報:在法治鄉村建設中,培育“法律明白人”還需注意哪些問題?

  謝明:鄉村“法律明白人”土生土長於農村,分布在農村各個地方,可以在農村的普法和法治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為鄉村治理、法治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注入新鮮活力,也可以為基層民主自治創造良好氛圍。

  然而,作為一項起步不久的基層治理創新舉措,在實踐過程中會面臨著各種難題。我認為,“法律明白人”的培育、使用要考慮兩個問題。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機制。在已有“法律明白人”的選拔與培養機制之下,要完善評價與考核機制、經費保障機制、工作激勵機制等。完善的配套機制加上因地制宜的創新模式,才能使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落到實處。

  其次,農村普法要打破盲區僵局。我國農村經過長期的普法宣傳,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要使農村法治建設更加健全,需要更為具體的措施來實施普法教育,進行精准普法。比如,農村留守兒童、老人比較多,針對這部分人要進行相應的思想引導與精准服務。(記者 黃韜煒 陳澤銘)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