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將打造多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典范區域
《廣州市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已經廣州市委市政府審定並印發,近日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上公開。《實施意見》中強調,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嚴格拆除管理,同時推進活化利用,在全市范圍內打造多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典范區域。
嚴控山邊水邊新建建筑高度和尺度
《實施意見》提出,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加強制度頂層設計,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廣州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制度機制政策、統籌保護利用傳承,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既要保護單體建筑,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著力解決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遭到破壞、拆除等突出問題,確保各時期重要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推動廣州煥發經典名城魅力、展現時代花城活力。
進一步完善廣州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廣州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是以具有保護意義、承載不同歷史時期文化價值的城市、村鎮等復合型、活態遺產為主體和依托,保護對象主要包括市域自然山水格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傳統街巷(含騎樓街)、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改革開放優秀建筑、古樹名木及其后續資源、南粵古驛道,與工業遺產、海絲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水利灌溉遺產、海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等保護傳承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
保護市域自然山水格局。依托廣州“山、水、林、田、湖、海”自然稟賦,保護傳統山水城市格局,塑造依山、沿江、濱海的風貌特色,強化雲山、珠水、花城的整體意象。重點保護越秀山、白雲山、帽峰山等山體山脈,以及以珠江、流溪河、增江等為主體的河流、河涌水系和以護城河、西關涌為代表的歷史水系,保護山體、水系自然生態環境,嚴控山邊水邊新建建筑高度和尺度,保持白雲山至中山大學北門廣場和白雲山至越秀山至珠江的山江視廊。
嚴禁以保護利用為由將原住民全部遷出
明確保護重點。保護歷史城區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重點保護古代、近代傳統中軸線、越秀山明城牆遺址等廣州古城郭遺存、歷史水系和騎樓街、麻石街等傳統街巷。歷史城區內嚴控新增建設量和建筑高度。重點修復傳統建筑集中連片區,整治不協調建筑和景觀,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變歷史格局和風貌的行為,禁止沒有依據的重建和仿制,合理控制商業開發面積比例,嚴禁以保護利用為由將原住民全部遷出。
嚴格拆除管理。在城市更新中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以假亂真,不破壞地形地貌,不砍老樹,不破壞傳統風貌,不挖山填湖,不隨意改變或侵佔河湖水系,不隨意更改老地名。切實保護能夠體現城市特定發展階段、反映重要歷史事件、凝聚社會公眾情感記憶的既有建筑,不隨意拆除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筑、古民居。對於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存在安全隱患不得不拆除的,應進行評估論証,廣泛聽取相關部門和公眾意見,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審批后方可實施拆除、遷移、改造。
推進活化利用。大力推動文物的活化利用,探索解決制約文物活化利用的制度障礙,利用具備條件的文物建筑作為博物館、陳列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做好楊家祠、兩廣區委軍委舊址等保護利用工作。繼續加大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力度,在保持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倡導創新技術方法和材料使用,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做好市第二棉紡廠、粵漢鐵路黃沙車站舊址等活化利用工作。
推進傳統中軸線復興 建設廣府文化客廳
打造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典范區域。東部以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為核心,打造“紅色+”融合發展示范區。中部推進以北京路歷史文化街區為代表的傳統中軸線復興,建設廣府文化客廳。西部依托恩寧路、沙面等歷史文化街區營造西關嶺南文化風情區。南部推動沙灣古鎮、大嶺村等活化利用,打造番禺全域旅游示范區。北部發掘和保護從化流溪河流域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挖掘、保護和活化利用珠江文化帶歷史文化資源,統籌盤活洪德巷歷史文化街區、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舊址等,將珠江沿岸地區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世界濱水活力區。
強化考核問責。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納入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工作,強化對領導干部履行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中經濟責任情況的審計監督,審計結果以及整改情況作為考核、任免、獎懲被審計領導干部的重要參考。對保護對象的歷史文化價值遭到嚴重影響或嚴重破壞的,嚴格按照中央《意見》執行。加大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公益訴訟力度。(記者 杜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