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梅州興寧:村裡有了24個“法律明白人”

2022年03月11日10:55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村居微型調解庭內,雙方當事人相對而坐,一邊是調解員、書記員、村組長代表,另一邊是法律機器人“法通小博士”,以及視頻連線的專業律師,10多名“法律明白人”也圍坐其間。

  “把事情攤開來,當面講明白,律師沒有任何偏向,讓人心服口服。”對於這起因修路引發的矛盾糾紛的調解結果,當事村民陳老伯很滿意,“其實大家都是為了村裡,當然要支持。”

  這一類矛盾,2021年,梅州市興寧市徑南鎮陂蓬村已化解51起。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作規范(試行)》,提出把“法律明白人”培養工作納入法治社會建設和鄉村振興總體規劃,作為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工作的重要內容。

村居微型調解庭內,村干部、“法律明白人”為村民調解矛盾糾紛。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村居微型調解庭內,村干部、“法律明白人”為村民調解矛盾糾紛。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2019年4月以來,梅州興寧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全面推進“智慧司法雲”項目建設,將法律公共服務網絡延伸到最基層,有效化解矛盾。據統計,項目建成至今,興寧全市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咨詢量達46586人次,業務辦結量達12501件。

  “源頭減少矛盾,才是長久之計”

  “村裡修路,施工方不小心把陳老伯的魚塘挖崩了,因而引發了雙方的矛盾。”擔任調解員的陂蓬村黨支部書記陳煥新,叮囑施工方加緊修復魚塘。

  陂蓬村位於梅州興寧東部,總人口1386人,總面積5.22平方公裡,但是每年發生的矛盾糾紛有上百宗。在陳煥新看來,“問題”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陂蓬村發展相對滯后,村民的法律意識比較薄弱﹔另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加快推進,村裡的項目越來越多,由土地流轉等衍生而來的矛盾也越來越多。雖然已有村居法律顧問,但每月僅8小時的服務時長,遠不能滿足需求。

“法律明白人”陳煥新到現場調解糾紛。受訪者供圖

  “法律明白人”陳煥新到現場調解糾紛。受訪者供圖

  轉機源於一場基層智慧治理實踐。2019年4月,“智慧司法雲”項目在陂蓬村啟動試點建設,在幫扶單位廣東省司法廳的牽線搭橋下,該村引進“法律機器人”,打造全國首個智慧村居法律服務公共平台,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遠程調解等法律服務。

  “前方是駐村的‘法律機器人’,如果解決不了問題,還有24小時在線的律師團隊,可為村民提供遠程調解、法律咨詢等法律服務。”廣東定海針律師事務所主任李超本介紹。

  “平台對於化解矛盾糾紛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我們還得在前端做功夫,從源頭上減少矛盾,提升村民法治素養,引導村民知法、守法,這才是長久之計。而這,需要一支扎根基層、人熟地熟事熟的普法隊伍。”陳煥新說。

  “讓身邊人解決身邊事”

  所謂“法律明白人”,是指具有較好法治素養和一定法律知識,積極參與法治實踐,能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的村民。他們能及時了解村民的法律需求,用法律方法化解矛盾。

  “陂蓬村選拔‘明白人’的標准有三條:會操作智能手機、高中學歷以上、積極參與村內事務。”陳煥新說,目前,該村已培育“法律明白人”24人,以村干部、村民小組長、老黨員為主。

  陳冬英便是其中一員,也是一名退休村干部。彼時,陂蓬村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正開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但有10戶村民不同意。“他們長期在外工作生活,又想保留自家土地的使用權,遲遲不願簽字。”陳冬英說。

  恰逢春節,村民返鄉,陳冬英打算從宗親入手,換個思路再試一試。她瞄准其中一戶影響力較大的村民,趁著入戶拜年,與一家老小拉家常、講政策、說道理,並引用法律條文。最終,該戶村民同意簽字,並帶動了其他9戶。

  “讓身邊人解決身邊事。”這是該村婦聯執委羅偉蘭對“法律明白人”的理解。

  “法律明白人”根植於群眾內部,既依法化解問題,又發揮地緣感情優勢,法情理結合,有效將矛盾化解在最基層。不過,鄉村“法律明白人”不是科班出身,需要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才能真正知法、懂法、用法、普法。據興寧市司法局普法辦公室主任鄧偉國介紹,目前已制定了“法律明白人”目標,對“法律明白人”開展集中培訓,確保每人每年完成不少於8課時的學習輔導。

  “矛盾少了,產業多了”

  過了驚蟄,在村委集約復耕的69畝土地上,村民開始新一輪的耕耘。

  “村子在變好,人也在變,矛盾少了,產業多了。”望著水田裡忙碌的身影,今年81歲的老黨員、“法律明白人”陳饒章感慨萬分。

治理有序、產業興旺的陂蓬村。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治理有序、產業興旺的陂蓬村。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如今,陂蓬村矛盾糾紛已從過去每年上百宗降至十余宗。“通過我們的漸進式調解,絕大部分村內矛盾都可以搞定。”村委副主任陳文彬介紹,24名“法律明白人”發現矛盾后會先行調解,解決不了的再逐級交給村居微型調解庭、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

  問題少了,人心聚了,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高了。2021年,該村發動村民自籌資金對全村6個老祖屋進行修葺,家家戶戶主動捐款,短時間內就籌資300多萬元。

  “前面花這麼大力氣做好治理工作,為的就是聚集人心,將村干部的生產力解放出來,專心謀項目、推項目。”陳煥新說。

  如今,該村流轉的千畝荒地已變為高山茶油、單叢茶、百香果等農產品種植基地,依托“互聯網+農產品”等形式,陂蓬農產品走出圍龍、走向全國,僅半年的銷售額就有5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4000多元提高至2萬多元,村集體收入從不足1000元增至40多萬元。

  “智慧司法雲”工程正在興寧全市鋪開。目前,興寧已完成1個市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7個鎮(街)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62個村(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建設,累計128個實體平台點位投入使用。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 黃韜煒 陳澤銘 圖/視頻何森垚(署名除外)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