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廣州:春來土壤肥 人勤備耕忙

2022年03月09日08:40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春來土壤肥 人勤備耕忙

  從化區鰲頭鎮中塘村生態優質絲苗米產業園內,工作人員將秧盤擺放整齊。

  增城區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科旺絲苗米種植基地,農人正採用機器插秧。

  鳥瞰增城區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科旺絲苗米種植基地,農人已將農田犁好,田園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化農人手捧起一盤綠油油的秧苗。

  增城朱村街,農人將育秧盤搬至溫暖的大棚內。

  花都區花山鎮一甲魚養殖場,農人將鯪魚苗投放到甲魚塘。

  增城農人正採用機器插秧。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好景在春耕。3月初,當春日的第一縷暖陽洒向田間,廣州春耕的號角已吹響。去年,廣州糧食種植面積為43.8萬畝,產量15.1萬噸,廣州獲得了全省落實糧食安全政府責任制考核優秀等次。而今年,廣州糧食生產任務是面積和產量保持穩中有增,隻增不減。

  

  春暖大地,萬物復蘇。新苗破土而出,農機轟鳴開耕,農人揚臂在褐色大地上播下種子。3月初,廣州春耕的號角已吹響。

  且看從化的田間,一盤盤嫩綠的秧苗通過自動傳送帶來到田間。而前端正是從化區現代化智能水稻育苗配送中心的一條工廠化育秧生產線,在這條生產線上,基質自動裝盤,種子自動播撒,水自動噴洒,之后撒了種子的育秧盤被送到恆溫的地方進行2-3天的育秧,最后由自動傳輸帶運送到田間。這條工廠化育秧生產線能為農戶提供及時、標准、規格化的秧苗,還能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投入。

  再看增城,在田間一台台轟鳴運作的農機中,一台精量旱直播機械格外顯眼。遠看似在打田地,近看卻是在播種,一改原來水田插秧的傳統做法。廣州科旺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區向軍介紹:“我們從去年開始大規模運用精量旱直播技術,這種播種方式可以降低對水分的依賴性。”

  農機轟鳴已是如今農忙時廣州農田間最常見的現象。今年春耕,廣州准備投入農機總動力97萬千瓦,投入農機具約3.8萬多台套。

  科技走進田間,農業政策也適時落地。近年來,廣州市正大力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持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2022年,市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135萬元,在中央補貼標准的基礎上提高市級購機補貼標准,並在廣東全省率先組織開展水稻精量穴直播、水稻農用無人機直播作業補貼,實行定額補貼。

  而在市級農業政策的基礎上,各區也因地制宜配套農業政策。黃埔區農業農村局出台了“農十條”農業生產補貼、區級種糧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等多種農業政策,加大農業生產補貼力度。

  南沙區印發了《南沙區現代農業增量提質若干措施》,安排3500萬元專項經費,支持農業經營主體提升產業化水平,對擴大生產規模、增加裝備設施、應用電商銷售、發展聯農助農等給予財政補助。

  2021年,廣州糧食種植面積為43.8萬畝,比省下達任務增加1.6萬畝,早稻播種面積增幅全省最大﹔產量15.1萬噸,比省下達任務增加0.9萬噸。廣州獲得全省落實糧食安全政府責任制考核優秀等次。

  而今年,廣州糧食生產任務是面積和產量保持穩中有增,隻增不減。廣州將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非農化”、嚴控“非糧化”,全力保障“米袋子”安全,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將抓糧食生產的發條擰得緊而又緊。目前,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已協調市供銷社、市植保總站等部門,做好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物資儲備保供工作,儲備水稻常規(雜交)種子40萬千克、化肥40554噸、農藥1011噸,並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

  文/記者何鑽瑩 圖/記者蘇韻樺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