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五大任務十大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強市
科技創新需要進行長遠謀劃,才能把握發展大勢和時代潮流。近日出爐的《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為《規劃》)亮出了廣州科創發展的最新藍圖。
《規劃》提出,到2025年,將廣州打造為世界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先行之地、國際科技賦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極具吸引力的高水平開放創新之城的目標,並明確了“五大任務”“十大工程”。
2月22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邀請市科技局和市發展改革委、廣州實驗室、廣州海洋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解讀《規劃》內容、介紹落實舉措。
錨定目標 打造“三個定位”、實現“五個提升”
廣州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弓鴻午首先從定位目標、空間布局、技術領域、具體舉措等解讀《規劃》內容。
他表示,廣州將聚焦“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一條主線”,錨定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兩個目標”,打造世界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先行之地、國際科技賦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極具吸引力的高水平開放創新之城“三個定位”,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個面向”,實現創新策源能力、技術攻關能力、科技賦能能力、人才支撐能力、創新生態活力“五個提升”,“力爭到2025年,科技創新整體實力達到世界主要城市先進水平。”
記者留意到,《規劃》羅列了12個“十四五”時期廣州市科技創新主要目標指標,其中包括:基礎研究經費支出佔全社會研發支出比重達15%、省級以上戰略科技創新平台數達320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30件、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3000億、R&D投入強度達3.4%、新增上市科技型企業60家、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24.5%等。
擘畫藍圖 構建“一軸四核多點”空間布局
謀篇布局,必先構思框架。廣州把擘畫“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發展空間布局放在重要位置,在“科創藍圖”中勾勒出“一軸核心驅動、四核戰略支撐、多點全域協同”的點線面多層次格局。
“一軸”是承載廣州未來經濟發展引擎的主脈絡,它以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南沙科學城為極點,鏈接全市域科技創新關鍵節點的科技創新軸,致力打造為新時代廣州城市發展第三中軸線。
“四核”即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一區三城”創新核。“多點”即在全市范圍內推動重要片區、科技園區、創新型商務區組群式發展。
“‘一軸四核多點’布局將推動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匯聚高端創新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創新格局。”弓鴻午表示。
集中突破 強化“4+7+4”重點技術領域部署
重點技術領域的部署,是一座城市科創發展的“風向標”。《規劃》提出,廣州“十四五”時期將在戰略前沿與基礎研究領域、前沿技術與重點產業領域、城市治理與民生科技領域這三個領域加強技術領域系統部署,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催生一批具有引領性、帶動性的科技前沿成果。
其中,戰略前沿與基礎研究領域有4個重點:生命科學、海洋科技、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空天科技。前沿技術與重點產業領域有7個重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文化科技與現代服務業。城市治理與民生科技領域有4個重點:綜合治理與公共安全、資源開發與綠色低碳、現代農業與生物安全、衛生應急與健康保障。
細抓落實 明確“五大任務”“十大工程”
弓鴻午介紹,《規劃》錨定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布局了“五大任務”“十大工程”。“五大任務”包括:一是聚焦科學發現,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系統部署,挖掘高校科技創新潛能﹔二是抓好技術發明,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孵化育成體系提質增效﹔三是引領產業發展,加快推動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推動科技惠及社會民生﹔四是強化人才支撐,引進培養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著力激發創新人才活力,推進創新人才國際化﹔五是優化創新生態,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國際科技合作,推動科技金融發展,加強科普與創新文化建設。
“十大工程”包括:實驗室體系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科研院所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高新區培育、科技企業主體培育、創新人才引培、穗港澳協同創新機制構建等十大工程。
弓鴻午表示,下一步,市科技系統將抓好《規劃》落地實施,持續增強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推動科研資源大市向科技創新強市邁進,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記者方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