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湛江城鄉學子同上一堂黨史學習教育課

9月1日,由廣東省湛江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主辦,遂溪縣教育局、遂溪縣樂民鎮學增紀念小學承辦的湛江市開學思政第一課在黃學增烈士紀念館舉行。
城鄉學子同上一堂黨史學習教育課
互聯網環境下城鄉一體化課堂是本次活動一大亮點。據介紹,活動主講端設在遂溪縣黃學增烈士紀念館,聽講端設在各縣(市、區)中小學,邀請湛江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振龍作為主講嘉賓,為廣大學子講述紅色革命故事,教育引導全市青少年學生爭當時代新人,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將自己的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緊密聯系起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
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應用為抓手,在紅色革命底蘊深厚的黃學增烈士紀念館開課,將現場教學和傳統教學有機融合,拉進了城鄉學生之間的距離,用鮮活的紅色資源,為全市中小學生帶來一堂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課,使革命精神深入課堂,走進師生心裡。
“四史”學習教育“活”起來
今年以來,湛江市積極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和“四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程、嵌入校園文化、匯入社會實踐、走入組織生活,各地各學校廣泛開展內容豐富、方式多樣的系列活動4263場次,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其中,以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等師生喜聞樂見的慶祝活動,潛移默化地抓好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
為挖掘學校紅色文化資源,讓紅色黨史“亮”起來,湛江市教育部門深入挖掘學校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特別挖掘、整理、研究了學校辦學歷史中承載的紅色文化、紅色精神和紅色符號,並積極展示、宣傳和實踐,創造性地轉化為立德樹人的教育資源,使之成為學校深入學習、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高擎“紅色精神”的火炬。
各級各類學校加大力氣開展紅色文化資源科學梳理,市教育局充分利用現有的學校歷史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學校變成了一個個微型“黨史館”,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學習百年黨史,引導他們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
與此同時,湛江發揮課堂主陣地功能,讓紅色黨史“潤”起來。學校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有計劃地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貫穿和滲透紅色歷史教育,通過每周國旗下演講、紅領巾廣播站學唱經典誦讀、主題班會、校園情景劇及宣傳欄牆報等媒介,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教育內容,由淺入深、循循善誘,寓教於樂,使青少年受到黨史學習教育浸潤,使紅色歷史內化成學生的自覺行動和基本的道德情感。
在今年的黨史學習教育中,湛江緊扣青少年“拔節孕穗期”特點,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中小學校園文化、學習生活、實踐活動各個環節,注重“結合當下講當時”,採用穿越時空方式,從偉大的時刻、英雄的故事、奮進的歌聲入手,在學生中廣泛深入開展“童心向黨”系列活動,引領全市青少年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
在學科融合、師生互動方面,湛江積極推動黨史融入思政課,把黨史教育列為學校“思政第一課”教學主題,各地各校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科融合、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等方式讓黨史學習教育在中小學落地見效。
今年春季,全市1290所學校黨組織書記、校長圍繞“四史”主題為122萬名學生上了開學第一堂思政課。在中小學的課堂中,學校以課題研究的方式,匯集了各個學科的骨干教師,有效整合不同教材中的黨史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渲染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崇尚對黨忠誠的大德。此外,教師還開發出了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近10門課程,將陸續落實到學生課堂中。
此外,湛江還成立學生宣講員,讓紅色黨史“活”起來。全市培養選拔了一批優秀學生成為黨史宣講員,組織他們進入轄區學校進行宣講,進一步使紅色基因流入青少年的心田。湛江市委教育工委聯合廣東海洋大學開展了“講好南路革命故事”活動,編寫了《講好南路革命故事讀本》,還通過學生宣講員的生動宣講,讓廣大學生從本地革命故事和革命人物中受到教育,有效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革命薪火,推動形成從中小學到大學全學段覆蓋的地方黨史和革命傳統學習教育品牌。(記者 陳思亮 通訊員 黃良業 傅小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