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掘廣州紅色資源 闡釋偉大建黨精神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蘇俊杰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首次提出了偉大建黨精神並全面概括了其基本內涵:“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
廣州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式公布的首部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中,廣州擁有最多的不可移動文物,也擁有數量可觀的可移動文物館藏。火紅的7月裡,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革命文物,廣州文博系統創新形式、積極進取,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與文博工作的實踐結合起來,在自身認真學習、領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同時,進一步創新服務形式、豐富工作內涵、拓展業務邊界,主動作為、敢想敢干,發揮本系統相關專業人員、資源集中的優勢,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基因。
用好紅色資源:推出精品主題展覽
4月28日,廣州市首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專題展,也是第一個全景式、完整、直接反映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的主題展覽“從黃浦潮到珠江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在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展區開幕。展覽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廣州博物館策劃承辦。集合了廣州、上海、北京三地八家文博機構的100件文物,近200幅圖片,以上海和廣州兩座城市發展為視角,以城市史與黨史相結合的策展方式,包含“開天辟地——黃浦潮”、“轟轟烈烈——大革命浪潮”、“翻天覆地——珠江潮”三大部分。展覽不僅將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革命史上一些極富代表性的文物實景呈現——國家一至三級文物達37件(套),佔比超過1/3——還促成了廣州博物館、廣州公交集團客輪公司、廣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的聯手。三方推出的“紅動羊城”黨史文化水陸研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展覽入選國家文物局2021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00個推介展覽。
廣州是全國最早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6個城市之一,也是廣東省內革命文物數量最多的城市。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畫院、廣州雕塑院承辦的“百年風華 時代畫卷—廣州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展”7月3日在廣州藝術博物院開幕。本次展覽作為廣州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大文化藝術活動,也是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立足實際、守正創新的正確方式。7家文博單位精選200多件優秀美術作品參展,包括眾多各時期在全國獲得大獎、在學界和社會頗具影響力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和共產黨人的壯美精神,蘊含著強大的時代氣息和文化自信。展覽借助中共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等專業力量,對展覽涉及的歷史信息、時代背景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梳理,使藝術家們的創作更好地嵌入真實的歷史進程、人物命運,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新中國成立后,廣東地區的工藝師扎根社會,堅持從現實生活與生產勞動中取材,創作了大批響應時代主旋律、激發人民愛國熱情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中國近代以來的英雄人物、革命戰爭、生產建設、社會風貌等題材,反映了我國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光輝歷程中無數激動人心、值得銘記的瞬間。剛成立的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了這些紅色經典作品,並逐漸形成了館藏中具有獨特意義的“紅色體系”。經過一年的籌備,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今年隆重推出了《頌歌獻給黨:廣東民間工藝中的紅色經典》主題展覽。館方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與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指導下,與中國收藏家協會紅色收藏委員會、汕頭工藝美術集團合作,從各自的珍藏中遴選出一批廣東民間工藝中的紅色經典,展現其藝術精粹,闡述其時代精神。惠來貝綴畫《我們偉大的祖國萬歲》與《和平頌》、潮州金漆木雕《百萬雄師過大江》、廣州象牙雕刻《進軍大西南》、石灣陶《誓把山河重安排》、廣繡《晨曦》等名作,展現了宏闊的精神圖景。
傳承紅色基因:創新服務傳播模式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廣州多位資深文博人表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毅然扛起了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重擔,無論遭遇怎樣的艱難險阻,始終初心如磐、本色不變。深入、巧妙地開掘紅色資源,通過遺跡、遺物等載體充分展現重大歷史事件的脈絡與意義,不僅能增強地域文化的歷史感與吸引力,還可以貫通傳統與當代,打通歷史與未來,使先驅、英雄的美好品德與高尚精神深入人心,傳承紅色基因。
6月20日,位於廣州市恤孤院路3號的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竣工開館。改擴建后的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建筑面積從818平方米增加至2305平方米,歷史陳列數量、現場展示效果、接待參觀能力均得到顯著提升。“上下求索”“凝聚共識”“風起雲涌”“理想之光”四個展出單元,綜合運用照片、圖表、油畫、文物、雕塑、立體場景等多種形式以及全息影像等新技術新手段,為黨員干部營造了內涵豐富、脈絡清晰的體驗式空間。開館之后,預約參觀的黨員群眾絡繹不絕,紀念館成為重要的紅色文化地標和深具標識性的城市文化符號。
6月,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的紅色教育微黨課《紅色農講所》入選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資源庫。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處見証中國農民運動壯麗場景的重要革命史跡在今年上半年仍然迎來了23.6萬人次觀眾入場,館方每周組織的“紅講台——我是紅色小主播”以輕鬆活潑、參與感強的形式,讓青少年群體受到紅色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地鐵一號線農講所站亮相的“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廣州地鐵主題站”,讓市民在日常出行中“零距離”學黨史。基於農講所紀念館“歷史實景地”和“公共紀念館”合二為一的鮮明特點,相當數量的館藏文物的獨一性、歷史性,館方聯合廣州日報,共同推出“小文物 大時代”紅色文化傳播項目,借助系列短視頻、手繪長圖、特色手賬等立體傳播手段,以創新的模式,讓廣州本土的紅色文化資源具備更強的傳播效能。館方在新推出的《農講所紅色雲講堂》裡以方寸郵票為窗,帶領觀眾領略祖國大好河山,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贏得了廣泛好評。
今年7月8日上午9時30分,一陣慷慨激昂的樂聲在廣州起義紀念館響起。這是《廣州起義組曲》的樂聲。組曲由廣東音樂名家屈慶老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耗時數載、窮盡心血創作而成,是廣州起義的第一部廣東音樂組曲,也是廣東音樂的第一部組曲式交響史詩。近期,廣東革命歷史博物在充分挖掘廣州起義紅色資源時發現了這套組曲,即與廣東音樂曲藝團合作,經屈慶老先生的學生——廣東音樂曲藝團一級演奏員陳芳毅先生對組曲重新整理編排,最終使之得以與廣大聽眾見面,並將其納入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紅色廣州+”系列活動中。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還在今年推出了“紅色文化輕騎兵之追尋革命足跡”活動,沿著廣州起義參戰部隊改編的紅四師的轉戰路線,途經花都、龍門、紫金、海豐、普寧等地,以豐富的文化活動多種形式,多維度、立體化地進行黨史學習教育、傳播紅色文化,著力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讓黨史學習教育變得更為生動鮮活、切實可感。
接續紅色記憶:立足優秀傳統文化
位於廣州中山四路的南越王宮博物館,是依托南越國宮署遺址而建的大型遺址博物館。這裡疊壓著從秦漢至民國共12個歷史時期的考古遺跡,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也是廣州作為嶺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的歷史見証。館方精心打造了“一百個關鍵詞看百年黨史”系列推文,提綱挈領地持續報道百年黨史故事﹔同時組織了“線下+線上”的黨史專題黨課,和孟、吳昱、侯方韻等專家學者分別以“踏著英雄的足跡前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啟示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以毛澤東詩詞領略共產黨人的初心”“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為主題展開講述。課程將專業精神與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結合起來,既讓全體黨員干部進一步了解黨史,也增強了文化底蘊。廣州地鐵2號線越秀公園站舉辦的“名城廣州兩千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及文物主題展”,則是將考古成果展送進地鐵“地下文化長廊”的首次嘗試。以南越國宮署遺址中的考古“關鍵柱”為切入點,生動展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州近年來在城市建設、文物保護、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節節進步,展現廣州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具體成效。
聞名中外的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是嶺南文化和諧包容、開拓創新、面向海洋的集中體現,也是中華民族包容、自信的具體體現。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把黨史學習教育與館藏文物展覽結合,線上線下多視角、多維度共同推進。向館內黨員干部和社會公眾推出《堅定文化自信 弘揚傳統文化——南越藏珍文物圖片》流動展和《堅定文化自信 弘揚傳統文化——南越王墓文物圖片展》線上展,推出《王墓裡的神奇寶貝》系列短視頻,制作了29張“慶祝建黨100周年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黨史學習教育海報”和《眜眜粵游記》動畫短片。這些活動從不同角度呈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沖破重重難關的奮進之路,和百年初心歷久彌堅的精神園地﹔也展現出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胸懷、兼收並蓄的態度、生生不息的活力。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革命文物是黨史學習教育的最生動教材。南漢二陵博物館的“紅色史跡 羊城烽火——廣州革命史跡圖片展”依托廣州的115處革命文物(120個紅色史跡點),“以跡說史”,系統呈現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領導廣大革命群眾開展艱苦斗爭、爭取獨立解放的歷史,帶領觀眾走近歷史現場,感受崢嶸歲月。中共三大會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公社舊址、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楊匏安舊居等革命文物史跡,見証了廣州的光榮革命傳統,承載了羊城的一段段紅色記憶。(文/卜鬆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