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從經濟半年報中讀廣州:三個信號、兩個預期!

2021年07月23日19:38 | 來源:南方+
小字號
原標題:從經濟半年報中讀廣州:三個信號、兩個預期!|南方觀察

  2021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3.7%,兩年平均增長5.2%。

  這是廣州經濟社會交出的半年“成績單”。這份佳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意外是因為,上半年經濟活動本應最活躍的5、6兩月,廣州經受了疫情沖擊,結果還是保持了可觀的經濟增幅﹔情理之中是緣於,廣州將疫情層層壓實防疫責任,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同時工業、服務業生產並未停滯,大部分時間的經濟高增長有效對沖了疫情影響。

  “如果排除今年5、6月疫情的干擾,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速表現會更好。”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原副校長、教授,粵港澳大灣區廣州智庫學術委員董小麟觀察到,“就目前的情況預判,廣州下半年的經濟增長依然會有好的前景。”

  7月23日,廣州市政府新聞發布會詳細披露了全市經濟運行的有關數據。從中,我們發現了廣州上半年能夠“加速跑”的內在動力,找到了下半年廣州經濟走勢的動向趨勢。

  1、科技種子到了結果的時節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幅高於GDP增速

  長久以來,廣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有道是“烈火見真金”。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廣州此前種下的科技“種子”,已經陸續結果了。

  支撐GDP上漲的因素中,新興產業功不可沒。

  上半年,廣州“3+5”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4082.84億元,同比增長14.9%,高於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1.2個百分點﹔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1.2%,比2020年提高0.8個百分點﹔對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率達33.9%。

  廣州這麼大的經濟體量,經濟增長超過1/3的動力來源於新動能,這是非常可貴的。

  具體到工業生產領域,高技術制造業增勢同樣可觀。上半年,先進制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60.0%,佔比同比提升2.7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快速增長,增加值同比增長33.4%,兩年平均增長16.4%。

  “此類產業增幅顯著,得益於廣州善於把傳統制造業的升級轉型,即制造業的存量調整和優化,與高技術制造業的增量提升比較圓滿地結合起來。”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談到,廣州能夠順應市民對電子商務和智慧城市服務的需求,從而在疫情背景下依然實現了高技術制造業的比較快速的增長。

  嘗到了“科技碩果”的甜頭,廣州仍在繼續深耕科技沃土。上半年,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加快蓄能。突出體現為,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與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項目多、勢頭猛,同比分別增長1.2倍、37.9%和25.0%,反映出新產業發展后勁足。

  此外,廣州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40.1%﹔佔工業投資比重達38.7%,比上年同期、2019年同期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工業技術改造投資佔比擴大,科技成果在全市工業發展應用步伐加快,工業向高質量發展新台階邁進。

  2、服務業已有防疫“抗體”

  日均快遞業務量2500萬件已成常態

  當疫情殺出“回馬槍”,就以往經驗來看,服務業所受沖擊往往最為顯著。由此,人們難免會為服務業的數據“捏一把汗”。

  結果令人欣喜:1-5月(錯月數據),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6049.24億元,同比增長31.8%,兩年平均增長8.5%﹔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7倍。規模以上服務業十大行業門類中,9個行業營業收入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速度。

  總體上來看,5月下旬發生的本輪疫情持續時間一個多月,短時間內對局部區域及部分行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擾動,對住宿餐飲、實體零售、交通運輸、文體娛樂業、商務會展等集聚性消費、服務性行業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

  廣州的服務業之所以能夠承壓,大體有三方面原因:首先,5月當月有“五一”黃金周作支撐,一定程度上能兌掉5月底的疫情沖擊﹔其次,廣州第一時間採取措施,劃定封控、封閉區域,以“街道”為單位,將疫情影響盡可能縮到最小范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逆勢增長行業呈現出較大的對沖作用。

  數據顯示,醫藥制造業增加值、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兩年平均分別增長17.8%和15.1%﹔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受疫情檢驗檢測需求大增帶動兩年平均增長15.3%,超過70%的企業工資總額實現同比增長。

  特別是在本輪疫情對實體消費有所沖擊的背景下,消費結構升級、新型消費暢旺發揮了重要對沖作用,日均快遞業務量2500萬件已成常態,現代物流業發揮保供應作用,實現營業收入增長近30%。

  “廣州市的服務業也在經歷轉型升級。信息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等行業在疫情背景下得到了長足發展,這對於廣州市這個傳統服務業中心向現代服務業基地升級意義深遠。”林江坦言,經歷去年疫情的歷練,市民的新消費需求被激發,形成了服務業的“抗體”。

  3、廣貨“出海”折射生產穩健

  全市商品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5.8%

  “千年商都”廣州,經濟脈動與商貿往來息息相關。

  上半年,全市商品進出口總值5323.1億元,同比增長25.8%,增速比一季度提高4.5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7.8%。其中,出口3162.5億元,同比增長36.7%﹔進口2160.6億元,同比增長12.6%。上半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307.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1.2%。

  出口形勢可觀,揭示了在廣州國際產業鏈條中的位勢,在國際分工邁向全球化的時代,廣州成為重要的出口點,是因為這裡完善的供應鏈及其服務。

  正如廣州專業市場商會會長邵建明所言:“廣州擁有596家專業性強、輻射范圍廣的專業批發市場,集聚了大量完整供應鏈。無論哪一種商品,生產、銷售、運輸等全流程都可以在廣州一站式解決,並且流程基本可以達到最短。”

  進口增幅不俗,也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廣州企業正在加快生產,進口原材料和設備的勢頭或許比我們預估的還要好﹔二是廣州市民自去年疫情發生后,消費意願持續上升,包括對進口商品的需求也在上升之中。

  “要使‘廣貨’形象繼續在國際上提升,廣州還要繼續完善營商環境,進一步為企業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從而讓企業可以部分對沖因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上漲所帶來的運營成本上升的壓力。”林江指出。

  從另外一組數據——貨運量,同樣可以看出廣州企業的穩健運營。上半年,全市完成貨運量4.74億噸,同比增長18.9%,比2019年同期增長4.0%。從3月開始,廣州鐵路貨運量累計增速保持30%以上,6月受疫情沖擊的情況下,當月鐵路貨運量環比仍實現3.1%的增長。

  貨運的產生源於企業生產。其中的“鐵路貨運量”更是可以成為判斷經濟真實走向的依據。這是因為煤炭、焦炭、鋼鐵和礦石等大宗貨品通常是鐵路的大客戶。鐵路貨運量的增加,說明經濟持續增長帶動了能源需求的增加,意味著企業生產的持續進行。

  ■預期1

  出行與市場的信心都回來了

  展望未來,廣州各領域都流露出信心復蘇的跡象。

  ——投資信心回來了。在重點項目的帶動下,廣州固定資產投資在上年同期低基數的基礎上,呈現快速恢復性增長,2月、3月、4月和5月同比累計增速都超過30%,上半年同比增長26.5%,兩年平均增速也達到13.3%,總體呈現“量增、質優”的特點。

  全市民間投資同比增長43.2%,處於高位運行。其中民間工業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0倍和1.1倍,反映出民間資本對實體經濟充滿信心。

  ——市場信心回來了。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中,企事業單位的信貸投放力度加大,新增貸款3050.13億元,佔全市新增貸款的70.9%。金融業在上年同期較快增長的基礎上,增勢穩定,實現增加值增長6.5%,發揮了穩定支撐作用。

  “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增幅可觀,一定程度上顯示市場的投資信心正在恢復之中。”林江表示,“廣州金融機構的整體實力強,也成為市場主體願意持續增加投資、擴大生產的基礎性條件。畢竟,金融機構在商言商,也是在尋找更多更好的業務機會。”

  ——出行信心回來了。1—5月,廣州鐵路、航空客運量累計增速逐月走高。6月,廣州市加強人員出行管控,鐵路、航空客運量出現明顯下降,當月鐵路、航空客運量分別僅約為5月的1/5、2/3,機場吞旅客吐量不足1—5月月均吞吐量的1/4。

  但整體而言,上半年全市客運量1.11億人次,同比增長52.4%,依然比一季度提高11.3個百分點。隨著本輪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市民疫苗接種率提高、全國首個國際健康驛站落地廣州,當前鐵路、航空和白雲機場客流均恢復良好,市民出行信心亦將加快恢復。

  ——消費信心回來了。這源於廣州居民收入繼續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較快。上半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10元,兩年平均增長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37元,兩年平均增長10%。

  “廣州要利用好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契機,加強國有商業的發展。同時,利用好豐富歷史文化資源,以包容性文化吸引國內外消費,拉動文化消費。”董小麟建議。

  ■預期2

  下半年將比上半年更看漲!

  下半年的經濟走勢何如?半年報已經埋下了伏筆。

  廣州現代城市更新產業發展中心院長江浩分析指出,從上半年數據可知,廣州的高端產業發展仍有后勁,傳統產業轉型有動力,重點項目對城市更新帶動作用明顯,本土產業內生發展動力旺盛,數字經濟促使工業化信息化“兩化”快速融合,整體呈現供需兩旺的局面。

  上半年,廣州城市更新改造項目投資額超800億元,同比增長85.8%。“城市更新全面深化政策推動了固定資產大幅投入,說明廣州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發展正在進入高度互動互促階段。”江浩提到。

  據江浩預測,下半年關於發展“內循環”的大量政策,將倒逼產業鏈變粗、變短,大量產業項目就地、就近、重度、垂直整合的情況將更加明顯。“改造項目的建設速度要跟上產業落地需求,舊村改造要注意產業騰挪和防止產業過度外溢。”江浩說。

  在市場產業方面,林江則保持審慎樂觀。他表示,盡管市場的信心在持續提振,但“市場主體的活力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可能還言之尚早。

  “接下來,政府要繼續進行適度調控的管理方式,加強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的合作,取長補短。同時,完善企業管理體制,從市場化的導向出發,持續擴大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合作范圍和領域。”董小麟建言。

  從更大的宏觀層面而言,董小麟判斷:“廣州下半年的經濟增長依然會有好的前景。”

  一方面,廣州積累了豐富的疫情防控經驗,下半年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是足夠的,就客觀規律而言,下半年的經濟增幅一般也會比上半年更大。另一方面,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廣州很多重點項目陸續開建,也將為經濟增長帶來正向影響。

  【南方+記者】李鵬程 黃舒旻

  【實習生】葉穎詩

  【制圖】張芬 麥瑜瑜

  【統籌】黃穎川 邱洪添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