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羽中: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要聚“六氣”

2021年03月04日18: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標題: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要聚“六氣”

  加快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必須善於從政治上看問題,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要在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信息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勇於開拓,腳踏實地、凝魂聚氣。

  保持定力增“底氣”。互聯網極大提升了信息生產與傳播的效率,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由此帶來了傳媒生態的大變局。算法推薦取代了編輯的經驗,主導了新聞信息流﹔用戶扮演了創作者的角色,內容生產日趨去中心化,西方社會更因此出現了所謂“后真相”現象。但在變局之中更要保持頭腦清醒,更要有政治定力,把最根本的東西守住了,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搞准了,才能應變、求變。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長期形成的優良傳統,更是我們在全媒體時代攻堅克難的“底氣”所在。要保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定力,在新一輪傳媒變革大潮中發揮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的優勢,創新思路、革新方法,保持並加強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要把握人民群眾在互聯網時代信息需求的新變化,發揮媒體融合在整合信息資源、發揮綜合優勢方面的作用,把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當作最大的發展優勢。要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發揮融媒體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方面的強大傳播力、動員力,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改革創新顯“朝氣”。媒體融合是傳播觀念創新的成果,在互聯網時代更要勇立潮頭,在改革創新中保持蓬勃朝氣。把更新觀念作為首要任務,認識到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用融合傳播的思維想問題,善於發現、運用互聯網時代的傳媒規律,努力站在傳媒變革的最前沿。把創新制度作為媒體融合的有力保障,建立適應移動優先策略的組織架構和工作機制,打造“一次採集、多樣生成、多元發布”的生產傳播流程,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主流媒體的傳播力。把革新技術作為重要動力,加強對核心技術的前瞻性研究,實現傳媒領域關鍵技術的突破﹔探索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成果的創新應用,善於將先進技術轉化為傳播能力。

  專注內容揚“正氣”。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無論傳播技術如何更新、媒體業態如何演化,優質內容始終是媒體競爭中的硬通貨,正能量始終是總要求。近年來許多可視化新聞、正能量“網紅”、微公益直播廣受歡迎,成為現象級融媒體作品。2020年疫情防控最吃緊的關頭,各中央媒體在新媒體渠道以移動直播為重要載體,數以億計的網民通過全媒體平台當起了“雲監工”,共同見証中國力量、中國速度﹔各高校、醫院依托融媒體平台打造雲課堂、雲診室,為居家群眾提供豐富的優質信息,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有效發揮新型主流媒體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實踐証明,始終把內容建設擺在戰略首位,不斷提升內容質量,擴大優質內容產能,流量才能成為信心和共識的增量。

  服務群眾接“地氣”。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和本質,“接地氣”是主流媒體的根脈所在。媒體深度融合不僅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更是媒體內容和群眾生活的融合,本質是讓媒體真正說群眾的話、辦群眾的事。隨著全媒體平台的出現和各類嵌入式服務的興起,人們對媒體有了更多的期待,不再局限於獲取信息。融媒體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將媒體“生產什麼”和群眾“需要什麼”緊密結合,提升信息供給的針對性和智能化水平,更加高效地回應群眾需求、改善群眾生活,在人與媒體之間建立起深度連接。融媒體應當“生活在人民中間,與人民同甘苦、共患難、齊愛憎”,以鮮活生動的故事和表達戳中他們的情感“痛點”,在群眾內心深處引發更多的共鳴,切實增強貼心感。要把媒體融合與政務、商務、服務結合起來,通過精准傳播帶動精准服務,以新業態、新體驗拉近與群眾日常生活的距離,使融媒體像網上購物、在線打車、快遞外賣一樣讓“群眾離不開”。

  百花齊放育“生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媒體融合不是照搬照抄、“千媒一面”,也不是爭奪流量、“佔山為王”,更不是一家獨大、“包打天下”。必須發揮好全媒體系統性優勢,打好組合拳,建成一張內外融通、上下分工、專兼結合的傳媒網絡,擴大規模、吸引參與、形成矩陣。中央媒體應打造“傳媒旗艦”,引領示范。行業媒體應立足本領域做深做精,成為行業代言人。省級媒體要集中建設區域技術平台和傳播平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信息支撐。市級媒體、縣級媒體應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各類融媒體中心,服務地方發展和群眾生活。外宣媒體要融通中外,適應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協同各類主體講好中國故事。不同的媒體平台要優勢互補、相互搭台,用好流量、充分借台,實現內容互動生產、平台互聯互通、流量互相導入,構建協同配合的運行機制和生機勃勃的傳媒生態。

  隊伍建設聚“人氣”。贏得媒體融合這場接力長跑,關鍵在隊伍建設。融媒體要不斷涵育自身的發展潛力,拿出更有市場競爭力的人才政策,把人才“引進來”。要不斷優化內部的業務流程和激勵制度,把學有所長、業有所精的優秀人才充實到各級融媒體中心的關鍵崗位,把人才“留下來”。高校要積極為媒體融合培養生力軍,依托相關學科,綜合思想理論、新聞傳播、經濟管理、信息技術等學科,打造培養媒體融合人才的“套餐”,在融媒體時代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引領型傳媒工作者。

  (作者系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責編:陳育柱、李語)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