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傾聽“廣州聲音”,這場城市國際傳播研討盛會在穗舉行

2020年12月23日18:22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讓世界傾聽“廣州聲音”,這場城市國際傳播研討盛會在穗舉行

  當今時代,風雲變幻,如何講述中國故事,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作為對外文化交流門戶,廣州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視野下提升城市形象,用國際語言展示美麗花城、幸福廣州?12月21日,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國際形象傳播研討會在廣州舉行。由知名專家、媒體代表、傳播學者組成的“智庫”,現場為提升廣州城市國際形象和國際影響力建言獻策、提供智力支撐。

  為疫情防控敲“定音鼓” 廣州發布獲“點贊”

  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於濤在致辭中表示,地方的國際傳播特別是城市國際傳播的需求和作用不斷地凸顯,大灣區可以結合自身優勢與特點講好灣區的故事、講好城市的故事。於濤指出,一直以來,廣州外宣對講述廣州故事進行了非常積極的探索,也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特別是今年疫情期間,廣州圍繞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主題做到了權威發布、及時回應,實現了對輿論的主動引導,這都是大灣區國際形象傳播的寶貴實踐,也從不同的側面講述了廣州作為一個開放之城、科技之城、人文之城和宜居之城的生動故事。

  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鄧鴻表示,近年來,廣東省深入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廣州作為省會城市,打造了廣州故事會品牌,舉辦了系列高端國際會議對外交流活動,向世界展示廣東的新發展、新面貌和新機遇,為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供了廣州的案例。鄧鴻說,誠摯歡迎大家常來廣東廣州走一走、看一看,通過廣東這個展示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國際社會觀察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更好地讀懂中國、傳播廣東、傳播廣州。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廣東總站籌備組成員彭小毛談到,今年4月廣州抗疫舉措一度引起境外媒體的誤讀,但廣州直面問題,在第一時間舉辦了多場新聞發布會,回應境外輿論,同時組織鐘南山等著名專家和在廣州的外國朋友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讓境外人士讀懂廣州的抗疫舉措。這一經驗值得進一步挖掘、總結和借鑒。

  打好廣州“文化牌” “讀懂廣州”融入“讀懂中國”

  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理事長李善民指出,廣州在大灣區中具有天然地理、文化、語言優勢。講好大灣區故事,李善民建議,要注重城市間關系塑造。突出廣州與其他城市之間的互動、合作,以及利用交通、醫療、教育的優勢,彰顯廣州的“引擎”地位。要重視文化要素傳播,通過民眾的故事提高海外媒體對廣州的認知度,做有溫度的傳播。要重視多層次文化傳播渠道的運用,如充分運用新媒體方式作有針對性的分類傳播。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徐偉新發表主旨演講,她表示,做好廣州國際形象工作可以從側面展示中國形象。“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連續兩屆在廣州舉辦,將眾多國際目光吸引到了廣州,正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讀懂中國’要下沉,‘讀懂廣州’要上升。” 徐偉新表示, “我們在闡述中國故事時,要在世界的一般性、共同性問題的闡述中來凸顯中國故事的特殊魅力,而不是一味地從我出發。‘讀懂廣州’要上升,要從全國的、全球的、歷史的、文明的高度尋找廣州的定位。”她建議,將“讀懂廣州”放在“讀懂中國”大主題裡,讓城市國際傳播融入大外宣格局,立足於廣州的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講述廣州故事。

  人人都是“代言人” 構建多元大外宣生態

  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裁劉加文強調,要真正做好城市國際形象的塑造,單靠媒體是不夠的。走出國門的廣州產品和外出旅游的廣州人,都代表了廣州形象。所以必須樹立大外宣的理念,讓政府、企業、民眾都投身其中。同時,城市國際形象的打造也離不開自媒體。他建議對有潛力的自媒體作者,要在政策、資源等方面給予傾斜,讓他們發揮好民間聲音的作用。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慈善家》社長呂振亞以找准傳播切口為主題,提出了三個廣州城市宣傳切入口,一是提升廣州新活力內涵﹔二是用好“大灣區”概念﹔三是用好慈善公益的理念。要打造包括政府、媒體、企業、基金會、慈善組織、文化傳承人、專家學者等在內的廣州城市形象國際傳播生態圈,多方互動,形成合力,以產生更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外文局中山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張志安留意到,大量的海外留學生、華人和普通中國人正利用互聯網平台,從日常生活角度出發,講述自己的中國故事以及對灣區、對廣州的印象。未來的國際傳播需要更多元的主體、更生活的視角、更民間的立場。

  把情感融入傳播話語 強化文化認同感

  面向未來,廣州城市形象國際傳播應採用什麼話語?中國網副總編輯楊新華建議,應從大灣區的全球地位建構廣州的城市國際形象,建立獨特的國際品牌標識,把守護大灣區歷史文脈與廣州打造文化認同樞紐相結合,加強話語研究和議題設置,注重把握對外傳播中的發布權、定義權、解釋權。

  張志安認為,未來講中國故事需要更多程序正當性的話語,如法治中國的建設、人文中國的發展、開放中國的合作機制﹔價值正當性話語,體現城市文化、情感和價值觀。國際傳播不僅需要正向、完美的故事呈現,更需要復雜、充滿人性、更加能夠打動人心的故事要素。隻有把故事表達和價值追求結合在一塊時,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灣區故事的國際傳播才可能更具有內在的張力。

  回顧:200多場新聞發布會發出“廣州聲音”

  “哪裡有需求,新聞發布隊伍就出現在哪裡。”今年,廣州外宣戰線以“200多場新聞發布會、1000多名發布人參與”的驚人成績踐行了這句話,用一場場權威發布、一個個前線故事、一組組感人場景記錄了廣州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實現“四個出新出彩”的奮戰歷程,展現出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對外交往門戶樞紐城市的作為與擔當。

  研討會上,廣州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從三個方面總結了廣州城市形象國際傳播工作。面對疫情來襲,廣州第一時間開展高頻次、高質量、高規格的新聞發布,為疫情防控敲響了“定音鼓”。市長出席的“頂格發布”,成為全國一線城市創舉﹔鐘南山院士六次出席,讓人民群眾吃下“定心丸”﹔友好外籍人士現身說法,有效澄清不實謠言﹔開進復工復產一線,打出“花樣發布”組合拳。

  不久前,“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第二次在廣州舉辦,讓“在廣州,讀懂中國”成為熱詞。“讀懂中國”既是思想的激蕩盛宴,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舞台。通過講好美食故事、城市文藝故事、文化科技故事,廣州外宣戰線彰顯了廣州魅力、嶺南風採、中國精神。城市形象是一個城市文化的外顯。為加強城市文化形象的總體設計,廣州提出並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提升“千年商都”“花城”“美食之都”等城市名片。文化產業發展上,2020廣州文化產業交易會推動11個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簽約,合同金額高達182億元。電影工作領域中,《掬水月在手》《點點星光》分別斬獲第33屆中國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兒童片。“今年即將過去,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前行。”該負責人表示,廣州將繼續用心用情用力向世界講述好中國城市故事。

(責編:陳育柱、李語)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