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疫苗:已進入動物攻毒保護試驗

2020年03月20日10:13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mRNA疫苗:已進入動物攻毒保護試驗

 

  3月19日,在廣東科學中心“廣東科技支撐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主題展上,市民在觀看高科技醫療防控物資。

  主題展吸引不少市民前來觀看。

  主題展上展示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系統。

  主題展上展示的新冠肺炎治療藥物磷酸氯喹片。

  近日,廣東科學中心在廣東省科技廳指導下,聯合有關單位制作展出“廣東科技支撐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主題展,重點展示了廣東在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方面取得的階段性重要成果,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科普廣東在防疫抗疫方面的創新成果和科學知識。

  “廣東的科研工作者把科研中形成的成果以專家共識的方式披露出來,很好地支撐了臨床救治,將論文寫在了戰疫一線。”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表示,廣東採取大聯合、大團隊的作戰方式,將優勢的科技力量組織起來,把科技成果迅速應用到臨床救治的實際需要中。他透露,廣東研發的mRNA疫苗已進入動物攻毒保護試驗。

  1 科研

  提供對付病毒的先進武器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從戰疫一開始,科研攻關就被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加以推進,成為“廣東戰法”的重要一招。

  1月21日,廣東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省委主要領導挂帥,下設“一辦九組”,其中專門設立了科研攻關組,負責組織協調全省的優勢科研力量,切實抓好各項科技攻關措施的落實,為戰疫提供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鐘南山,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主任徐濤﹔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磊、省中醫院副院長李俊……多位院士和醫療專家陸續加入科研攻關戰,提出科學性、針對性和操作性極強的意見建議。

  疫情防控的科研攻關戰打響后,廣東屢有斬獲——

  在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方面,廣東省疾控中心1月27日首次從確診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株﹔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於2月1日成功構建新型冠狀病毒N蛋白表達菌株后,主動向國內國際無償提供開放使用,節約了研發時間和經費﹔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滅活新冠病毒的真實形貌,為新冠病毒的識別、鑒定和臨床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礎﹔深圳宣布從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出核酸陽性﹔廣州醫科大學從患者糞便、尿液中分離出病毒,進一步警示了傳播風險。

  在檢測診斷產品研發方面,國家已審批通過的19項檢測試劑中,廣東佔了6項,還有5家單位研發的7個檢測試劑產品被納入應急審批通道。中大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廣東首家、全國前二發布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企業﹔鐘南山團隊研發出IgM-IgG聯合抗體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僅採一滴血就有望在15分鐘內肉眼觀察獲得結果。

  面對陌生的疾病,治療手段捉襟見肘。廣東科學家從臨床安全的“老藥”入手,很快找到了有70年歷史的抗瘧疾藥磷酸氯喹,並推動其被納入國家衛健委第六版、第七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目前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學院使用,惠及近300名患者。血必淨注射液、氫氧混合吸入氣等均被納入國家診療方案。

  此外,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研制的“肺炎1號方”獲批用於全省30家定點救治醫院臨床使用,總有效率達到94.21%﹔向湖北省人民醫院等10家湖北醫院捐贈2萬余包,被國家中醫藥局公開“點贊”。

  針對疫苗這個關鍵但周期長的項目,廣東並行開展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mRNA疫苗三個方面的研發,取得階段性進展,目前mRNA疫苗已進入動物攻毒保護試驗。

  2 應用

  用科研成果武裝一線人員

  近日,鐘南山院士團隊發布消息,成功研發咽拭子採樣智能化機器人,已開展首期20例受試者的臨床試驗,採集樣本80份,有望減少醫務人員感染,保証標本質量。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爭有兩條戰線,一條是疫情防控第一線,另一條就是科研和物資生產,兩條戰線要相互配合、並肩作戰。

  廣東研發生產新型冠狀病毒防治技術、產品的相關高新技術企業和機構超過100家,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實驗室等。廣大科研人員爭分奪秒,努力用科研成果武裝一線醫務人員,救治患者。

  2月13日,省科技廳發布《關於強化科技攻關實施科技惠企行動支撐疫情防控的若干措施》,省市財政科技資金將投入不少於5億元,聯合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

  廣州地理研究所以返粵人群時空大數據分析與風險預測為方向,搭建了疫情防控可視化輔助決策系統,實現疫情發展態勢分析、翻閱人群時空分布預測、疫情輸入與擴散風險評估等功能,為疫情防控提供可視化決策支持平台。

  3D打印護目鏡、智能數字聽診器……一批批高精尖防護產品從廣東的實驗室中被創造出來,投入全國各地的戰疫一線。

  “廣東高科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蘊藏著非常好的研發基礎。當我們發出項目征集的通知以后,幾天之內就收集了2000多項圍繞著藥物研發、疫苗研發、快檢試劑的開發、消殺設備、機器人、人工智能等裝置和技術在醫院臨床等方面的應用。”王瑞軍說。

  在醫院以外,企業通過人工智能、機器人、非接觸體溫測量、人臉識別等技術,在多個方面助力疫情防控,大大降低了一線工作人員的負擔。

  中山市公安局用無人機助力防疫宣傳,利用二維碼錄入系統進行大數據研判﹔廣州海珠警方為警用機器人“平平警官”增加紅外熱成像體溫監測和口罩識別功能,加上原有的語音視頻播報和移動視頻拍攝等功能,在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同時,還能向過往旅客宣傳疫情防范須知﹔深圳寶安的5G巡邏機器人在人流密集區域開展測溫工作,效率比人工提高4倍以上。

  3 科普

  為恢復社會秩序提供有力支撐

  既要打贏疫情防控大戰,又要有序復工復產,這是一道兩難的考題。

  作為第一經濟大省、外貿大省、制造大省,廣東的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機器轟鳴漸起,列車滿載而行。在這個過程中,科技產品、科普宣傳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面對復工復產,口罩緊缺如何破題?

  廣州市番禺區興世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投入千萬元改造設備,研發出全自動化超高速口罩生產線,一分鐘可產1000片口罩,日產能最高達200萬片以上。

  廣州潔特公司開發出兩款具有長效抑菌功能且可連續佩戴及重復使用長達7天的N95口罩,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利用重離子微孔膜技術開發可以高溫水洗、重復使用的口罩。

  隨著疫情形勢好轉,“廣東口罩”有能力向全球提供支援。

  為支持這些“科技戰疫”的企業,廣東還出台了科技暖企“17條”,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超6億元,為科技型企業、重大人才對接金融機構,落實新增貸款超過200億元﹔以投入科技創新券支持企業研發、鼓勵孵化載體減免租金、加強企業科技金融支持服務、加強政企協同等一系列“科技暖企行動”,助力高新企業復工復產。

  春耕正當時,省科技廳號召農村科技特派員通過互聯網指導農村疫情防控和春耕復產,目前已開展技術指導3000多次,惠及種養農戶220多戶。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走到廉江的田間地頭指導水稻精量穴直播工作,餓了就在田埂上吃個盒飯。

  社會生產正在復蘇,人員流動與聚集正在發生,如何引導大眾用科學、安全的方式參與復工、恢復正常生活?科普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為筑牢科普抗疫防線,省科技廳和省科協聯動,開展系列應急科普工作,邀請公共衛生、臨床醫學、基礎醫學以及媒介傳播等領域專家,聯合擅長動畫、動漫、漫畫、挂畫設計制作的專業團隊,建設疫情防控應急科普的“中央廚房”,開發了六大系列、共38組廣東省應急科普作品,被全國各大媒體平台使用,瀏覽量超過1.8億人次。

  作為省科普龍頭單位,廣東科學中心發揮資源整合優勢,迅速發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廣東省科技館研究會等30多家單位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競答活動,開設“科普抗疫”專題,推出各類線上講座、課程、視頻內容,引導公眾用科學的方法和健康的心態積極面對疫情,打好疫情科普保衛戰。

  案例1

  單人隔離病床應用到全國各地

  在位於廣州科學城的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產學研基地,研發人員正在加班加點,而一線工作人員則在忙著打包一批批隔離病床和診台,將它們送往各地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醫療機構。

  “隔離診台有特殊的空氣流動機制,通過無形的氣帘屏幕把感染病人和醫生有效隔開,防止患者唾沫、呼出氣體等被醫護人員吸入,避免感染。”鐘南山院士團隊核心成員、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周榮介紹,“該診台也是一台高效的淨化器,可連續對診室環境進行淨化、消殺處理,有效減少交叉感染。”

  周榮長期在醫院臨床一線從事病毒學基礎與應用研究工作,創造性提出了“單人隔離、即時消殺”的理念。圍繞此理念,該團隊開展了多次調研,並於2016年成立廣州安捷生物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科研轉化。

  除了隔離診台外,該系列還包括負壓單人隔離病床、半開放式隔離病床、隔離輸液椅等,目前已申請及授權53項專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省政府直接支持下,省藥監局於1月19日迅速組織專家對隔離病床產品進行論証、現場評審,通過綠色通道於1月22日應急審批生產注冊証,應用於疫情防控工作中。

  目前,該系列產品已在省內多所定點醫院投入實戰,江蘇、海南、雲南、新疆等地多家醫院也有使用,產品庫存已全部清空,正在加緊生產。“預計到月底可以再供應1300套以上。”周榮說。

  案例2

  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系統走向世界

  在疫情防控時期,怎樣讓一線醫務人員盡早、盡快、盡可能准確地診斷新冠肺炎,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與核酸檢測相比,通過胸部CT和X光片可以較快地對新冠肺炎進行初步診斷,但傳統人工閱片也存在速度慢、容易漏診等局限。

  “人工智能技術的加入,有望提升閱片醫生的工作效率與診斷准確性。”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林天歆介紹,團隊基於50萬份臨床影像學大數據開發了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系統,能在20秒內完成新冠肺炎的診斷,在降低醫務人員工作量的同時,診斷准確率高於90%。

  目前該系統已經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生物信息中心雲平台線上部署,並已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和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新疆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等測試使用。接下來將盡快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應用。

  隨著全球疫情蔓延,登上雲平台的AI系統可以為境外機構提供服務,為阻止疫情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蔓延作出中國貢獻。(記者 鐘哲 吳少敏 張冠軍)  

(責編:李語、胡葦杭)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