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6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2020年01月11日09:59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廣州26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廣州獲獎成果在質量上大幅提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攝

  廣汽傳祺的汽車生產線,彰顯科技感。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攝

  香雪制藥的產品生產線,充滿科技含量。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攝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廣州共有26個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省的52%,同比增長23.8%。其中,廣州牽頭完成(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或第一完成人)的獲獎項目有9項,佔全省的90%,同比增加28.6%,包攬了全省牽頭完成的自然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獲獎項目,獲獎成果在質量上大幅度提升。

  華工教授牽頭項目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廣東省科技廳統計的數據顯示,廣東省共有50個項目(含專用項目2項)榮獲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為近年來最好成績,比2018年增長11.11%,廣東省獲獎項目數佔全國獲獎項目總數比例達到16.23%,再創新高。

  廣州市科技局統計的數據顯示,廣州26個獲獎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2項。

  其中,以華南理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克復院士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制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污染全過程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得了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實現了廣東省內高等學校牽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零”的突破。

  率先發現抑郁症發病新機制

  高端電子制造裝備獲新突破

  廣州市獲得的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中,1項由廣州市科學家牽頭完成。南方醫科大學高天明教授牽頭完成的“抑郁症發病新機理及抗抑郁新靶點的研究”項目在國際上率先發現抑郁症發病的新機制,提出了抑郁症發病新假說,顯示了廣州市在基礎醫學研究領域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突出進步。

  廣州市獲得的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中,同樣有1項由廣州市科學家牽頭完成。由廣東工業大學陳新教授牽頭完成的“高端電子制造裝備高速高精點位操作的關鍵技術與典型應用”項目斬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代表了廣州市在機械動力和工程建設產業領域內的技術突破與創新。

  醫藥和電子領域

  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6項由廣州市科學家牽頭完成、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項目分別為:華南農業大學劉雅紅教授主持完成的“動物專用新型抗菌原料藥及制劑創制與應用”、廣東工業大學王成勇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端印制電路板高效高可靠性微細加工技術與應用”、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李芳柏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稻田鎘砷污染阻控關鍵技術與應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博士主持完成的“消化系統腫瘤分子標志物的發現及臨床應用”、廣州中醫藥大學許能貴教授主持完成的“針刺治療缺血性中風的理論創新與臨床應用”、華南農業大學樊小林教授主持完成的“植物源油脂包膜肥控釋關鍵技術創建與應用”。

  此外,由廣州文沖船廠有限責任公司、中交廣州航道局有限公司等廣州市單位參與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一裝備曾參與遠海島礁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工程。

  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記者從市科技局了解到,近年來,廣州市科技創新工作圍繞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賦能老城市新活力積極作為。以上獲獎科技項目不僅在各自項目所屬科學領域取得技術創新與突破,且已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

  2019年,廣州市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63%提高到2.8%,專利、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增長16%和1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2.4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在全球創新集群百強城市中,廣州的排名由2018年的32位提升到21位。

  為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廣州市積極布局建設動態寬域飛行器試驗裝置、冷泉生態系統等大科學裝置和創新平台,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

  2019年,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萬家,佔全省的24%,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9283家,連續兩年居全國城市之首。(全媒體記者方晴 通訊員穗科宣、粵科宣)

(責編:王楠、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