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簡介

  • 當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當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工程概況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09年12月正式開工。整個項目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三地接線和三地口岸,總長約55公裡(其中珠澳口岸到香港口岸約41.6公裡),總投資約1269億元,是當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 主體工程由三地共建共管主體工程由三地共建共管

項目特點

建設條件復雜,工程內容囊括跨海橋梁、海底隧道、離岸人工島填筑等多個領域﹔主體工程由三地共建共管,需協調主體部分的管理規則、通行費收費標准、車輛通行政策、口岸接駁巴士及應急救援安排等與三地公共管理相關的事項﹔項目跨越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珠江口幼魚/幼蝦保護區,建設中需綜合多種環境保護措施,以降低影響。

  • 海中人工島快速成島海中人工島快速成島

項目創新

設計方案採用橋島隧集群方案,較好地處理了地形、地質、水文氣象、通航、航空、工期、投資、安全環保等多方面的關系。全橋跨海段41.6公裡,錯落有致,線形優美,體現了珠聯璧合的景觀理念。海中人工島快速成島,創新性地採用22米大直徑深插式鋼圓筒作為止水圍護結構進行外海筑島。主體工程由三地共建共管,採用“專責小組--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項目法人”三個層次的組織架構。

  • 主體工程於2011年1月正式動工主體工程於2011年1月正式動工

建設歷程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於2011年1月正式動工。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完成交工驗收,一系列營運管理、物資和人員准備工作同步進行。大橋管理局已完成營運業務人員的招聘和培訓,於4月2日起全面啟動各項營運業務模擬運行,相關人員全面進駐大橋管理區和東、西人工島,按崗位開展相關營運業務的模擬運行工作。粵港澳三地亦正協調開展系統聯調聯試,為大橋正式通車做好准備。

  • 港珠澳大橋項目技術標准體系形成港珠澳大橋項目技術標准體系形成

質量管理

為了高質量建設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經過前期長達六年的廣泛調研、深入研究和總結提煉,粵港澳三方和大橋管理局確立了“建設世界級跨海通道,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成為地標性建筑”的宏偉目標。針對項目特點,逐步形成了系列先進科學的建設理念,內容涵蓋設計、施工、生態環保等多個領域。同時,項目技術標准採用三地“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充分吸取港澳地區及相關國際標准的長處,形成了完整的港珠澳大橋項目技術標准體系。

  • 減少噪音對白海豚的影響減少噪音對白海豚的影響

環保管理

工程持續優化設計,精心組織施工,減少對海洋環境和中華白海豚的影響,如:橋梁工程施工圖設計優化,增大非通航孔跨徑,從工可階段的318個橋墩減少到施工階段的222個橋墩,減少海域佔用面積﹔基礎採用鋼圍堰+鋼管復合樁工藝,打樁船施打、液壓錘沉樁,以減少噪音對白海豚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響等。在7年的建設過程中,沒有發生因為主體工程施工引起的中華白海豚傷亡事故和海洋環境污染事故,也沒有接獲有關投訴。

  • 港珠澳大橋將對三地產生最直接的交通影響港珠澳大橋將對三地產生最直接的交通影響

前景意義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將對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產生最直接的交通影響,珠澳陸上前往香港的平均出行時間將從三小時縮短為半小時,促進三地在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的順暢流通。通過港珠澳大橋建設,逐步系統總結出我國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原創管理方略並形成行業技術標准,對粵港、粵澳間類似跨境項目及珠江口東西兩岸間同類跨海通道項目提供成套、成體系的管理理論及技術標准輸出,為大灣區乃至國內外通道建設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