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月創造“蓬江速度”,征地五萬畝實現“零上訪”,投近20億進行“大民政”建設……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委書記王積俊以他雷厲風行、接地氣、實在的辦事風格和處世理念,帶領蓬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近日,人民網走近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王積俊,揭秘這位基層“父母官”的“三現場”工作法。 [詳細]
蓬江區委書記王積俊作為一區的“父母官”,上任后大力推廣“大民政”建設,狠抓“養老、助殘、社會組織培育”三大突破口。2014年,該區民政工作的投入達到8000萬,是2011年的2.3倍。
在江門市蓬江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一樓的玻璃展示櫃裡陳列著各式精美的串珠、背包等手工藝品。簡單的木桌,縫紉機,一雙靈巧的手創造了一切。“他們在這裡每天能拿到12元的津貼,每月還折算產量給予補貼,提升殘疾人的信心。”服務中心副主任梁健玲表示,中心成立至今,已有6名學員從中心順利“畢業”,到企業成功就業。
[詳細]
位於蓬江區江沙示范園的海信工業園區沒有一般廠房的嘈雜,上千名工人有條不紊地在生產流水線上工作。
據了解,這座江沙示范園4年來已經投產了15個大項目,未來項目總量將達到28個。其中,海信電子項目從落地到投產隻用了8個月時間,創造了令人驚嘆的“蓬江速度”。
“蓬江區要轉型發展,就必須要建大平台,引大項目,改變過去依靠單一企業的現狀。”王積俊意識到,隻有實現工業轉型、引進規模大的企業,才能撐起蓬江的經濟發展。
[詳細]
江門市蓬江區篁庄經聯社的前身是篁庄村委會,目前整個組織擁有3億元淨資產,股民每年有一萬元多分紅,同時還能解決村民養老金、教育補貼和醫保。
篁庄經聯社黨支部書記歐陽健華告訴記者,王積俊經常到農村了解發展情況,親自駐村蹲點和農民打交道,“我們有什麼問題都是直接跟王書記提,他直接拍板解決。”
“我覺得跟群眾在一起一點也不庸俗,很自在,很舒服。”王積俊指出,征地拆遷,是反映政府與群眾直接打交道的重點工作。然而,沒有土地的農村經濟該如何發展?農民生活又靠什麼保障呢?他強調,“一定要解決好牽扯到老百姓生活、工作和發展的實際問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