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在廣東惠州市惠城區江北片區,6名抄表員每月要走街串巷完成6萬戶的抄表任務。今年46歲的葉廣森是惠州供電局江北營業所的一名抄表員,惠州本地人,熱愛電機工作、顧惜家庭的他自1998年開始選擇在家鄉做一名抄表員,這一抄就是17個春夏秋冬,業務能力十分干練,可謂愛崗敬業。“商業、工業區每月抄一次,居民區兩月抄一次,6萬戶電表已經有3萬可以系統集抄,還有3萬多戶電表需要手抄。我們6個人必須按時保質地完成。”雖然部分區域已實現遠程系統集抄,但客觀原因造成的失誤數在所難免,每次碰到這樣的情況,葉廣森都會把集抄系統採集不到數據的區段客戶打印出來,依次到現場復查。“集抄不到的電表多是亂點分布,找起來費時費力,比平時的手抄可以挨家挨戶走要麻煩的多。”在5月16日這一天,葉廣森拿著一沓A4紙的復查清單,上面印著採集不到的客戶具體地點,到這些客戶所屬的抄表區域挨個核對補抄。他說,這樣的情況他們必須每個逐一核對一遍。(田偉 黎凱燕 姚麗珍)

惠州自2008年開始實行部分區域遠程自動集抄系統,在計量自動化系統內可以實現遠程計算機自動集抄后,就不用人工現場抄表,計算機每天都會自動抄讀電表的零點數據,電量結算更加准確,消除人工抄表誤差,又可以及時發現錯誤,從技術上更好地實現計量公平、公開、公正化。然而,每當電能計量裝置或集抄信號發生故障的時候,導致採集不到數據。這時候,系統就會自動顯示抄讀失敗或亂碼,因此,有針對性地復查異常情況也是葉廣森的主要工作之一。

如今時節早已過了立夏,天氣酷熱多雨,為了能避開中午難耐的暑熱,葉廣森早上6點半就踏上了抄表的征程,一直干到11點才回營業所,然后把抄表數據進行系統接收和數據補錄。每月(或雙月)連續9天的抄表都是要起早貪黑的,而對抄表異常清單的復查,比正常的月度按區段抄表更費力費時。他往往是身穿工作服,騎著摩托車,帶上一個凳子,挎著工具包就上路了。其實,不管天晴下雨,寒冬酷暑,一定要按照分配好的時間完成抄表任務,17年下來,辛苦是可想而知的。目前,葉廣森承擔著惠州市江北區10000多隻電表的抄核收任務,涉及城市居民小區、城鄉結合部和城中村。

工具包是單位統一配發的,裡面裝著抄表機、手電筒、筆和工作日志等必備的工具,使用起來簡易方便。

為安全起見,在每次步入小區抄表時葉廣森都會主動與物業保安說明工作任務,穿著整齊工作服,帶上工作証和安全頭盔,讓小區居民不產生疑慮。

小區居民樓走廊裡狹窄陰暗,單元樓層住戶的電表會集中安置在電井房裡。這時候,葉廣森就會打開手電筒,仔細核對清單上的電表編號和實際電表的表碼是否一致,然后讀寫記錄電表數字。

電力抄表員除了抄表,還是轄區內客戶的客戶經理,當用戶存在電費問題、電表配置等各種各樣的用電問題時,可以向抄表員咨詢、求助。“我們都會把自己的手機號留在電表箱上,客戶一有問題,就可以馬上聯系我們,比起95598客服熱線我們也許能更快更有針對性的快速解決用戶的問題,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客戶的各種電話求助,基本上是部分節假日和作息時間,在這些方面抄表員往往還要付出很多工作日以外的時間。在每月的現場抄表或現場核對,對發現的電表的外鏡缺損或發現表計故障,葉廣森發現后就及時記錄在案,以便協調相關部門同事去查修。“對於電表的檢查、維護等工作也是我們的日常的工作之一。”他說。

葉廣森對於電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每次到現場進行異常核對,他都是有針對性地復查,先對異常清單地址樓層做好排序,以方便逐棟、逐層客戶進行核對,那些還沒有實現遠程系統集抄的小區或沒有電梯的老式小區必須要一層一層地走動手抄﹔而對於地貌復雜的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居民自蓋房林立,根本無法實行集抄系統,他就不得不挨家挨戶串門了。

城鄉結合部、城中村與城市小區不同,這裡人口流動性大、電線架設復雜、用戶需求更加多樣性,能夠熟悉每一隻電表所在的位置,從而實現快速抄表考驗著每一個抄表員的業務能力。但是,這對於有著17年經驗的葉廣森來說不是什麼難事。

往往在這裡,葉廣森有先見地帶上的凳子就派上了大用場,因為鄉村客戶各家的門前建設高度不一致,影響抄讀電表的高度,必須站高才能看到看清表碼。

抄表員也會時刻面臨著被狗、蛇虫咬的安全危險,這種情況往往會發生在城中村,由於他們是一個人單獨抄表,對工作環境的死角可能注意不到。兩年前,葉廣森在江北區一處村庄抄表時,出乎意料地被一隻土狗咬傷。“這已經是我第二次被咬了,我還算少的,我的同事幾乎都被咬過,多的有五六次之多。”他說。

在辦公室裡,葉廣森挽起褲腿,小腿上的兩顆牙印清晰可見。他回憶說,當時在一家人院子裡抄完表,正走到大門口,一隻土狗躥上來照小腿上就一口,鮮血直流,咬完就鑽進窩裡了,很納悶這隻狗隱藏的夠深,事先也不叫兩聲,隻得認栽,治療的時候光打針就花了兩千多,三個月才康復。后來他與同事一商量,以后再遇到特殊環境,或者遇到特殊天氣,他們要結伴兩個人去抄表,“相互有個照應,安全。”

其實,葉廣森負責的片區多半部分是需要手抄的,他在抄表現場都會一隻手按出電表讀數,一隻手將表碼輸入抄表機,這樣一天下來他至少要抄300多個電表。

對應每隻電表的參數,葉廣森也會把抄表機裡的相應參數打開,然后輸入進去數字,這樣比手寫更加高效、便捷。

上午抄完的數據,在趕往辦公室后,葉廣森會第一時間輸入電腦,下午採集的數據會晚上加班輸入電腦,然后提交給營業核算部門。如果經核算人員核對同一用戶同比用電量超過150%時或月電量突增、突減、及換表工作單未歸檔等現象,屬於用電異常現象,都需要抄表員到現場二次核對。

電力抄表員的工作不只是抄表這麼簡單。當客戶發現計量裝置有異常時,可撥打供電服務熱線95598,報明故障現象、地點、戶名、戶號,供電部門會形成工作單,並在24小時時間內會派抄表員到現場進行處理。拿惠州江北區來說,這類問題每個月都至少有200多起,如果加上用戶直接找電力抄表員反映處理的各類問題,還遠遠不止這個數量。

這裡介紹完電力抄表員,我們也順便普及一下電表的相關知識。在廣東電網惠州供電局計量中心,工作人員向筆者講述了電表的前世今生。從十九世紀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開始,隨著電能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和技術的發展和成熟,電能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通用能源。由於其較高的能量利用率,其他形式的能源總是轉化為電能進行利用。在信息化時代,大到運算能力超強的巨型計算機,小到集通訊和娛樂等眾多功能與一身的智能手機都離不開電能的使用,可以說電能已經成為社會的命脈。但是不同於陽光、蒸汽、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電看不見摸不著,那麼在電能投入使用之前,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如何度量電能。於是科學家們設計出了不同原理,不同工作方式的電能表。

用來測量電能的儀表稱為電能表,又叫電度表、千瓦小時表。電能表的種類可分為:按相別分為單相、三相三線、三相四線等﹔按功能及用途分為有功電能表、無功電能表、最大需量表、復費率電能表、多功能電能表、銅損表、鐵損表等﹔按工作原理分為感應式、電子式、機電式等。常用有功電能表有0.5、1.0、2.0三個准確度等級。據介紹,目前居民常用的多是2.0級單相電子式電能表。

電能表出廠前,經過廠家的檢定,合格的產品被加封廠家封鉛后才交付供電局使用。在電能表裝給客戶之前,計量部門需要對電表進行重新檢定(實行的是不開封檢定),符合國家標准的電表會加裝驗表封鉛,並貼上電能表合格証。因此,每塊合格的供電局資產電能表必須有兩種封鉛,即生產廠家出廠檢定封鉛和供電局檢定封鉛(一般在電表上沿),圖為廣東電網惠州供電局計量中心實驗室,工作人員正在對電能表產品進行檢定。

圖為實驗室工作人員正在用電腦系統對新電表進行檢定,保証百分百合格,如發現一隻電表不合格者,那麼該隻電表將會退貨處理,確保安裝到居民家中的電表都是百分百合格,保証計量准確。

在電能表裝給客戶之前,工作人員需要對重新檢定好的電表貼上電能表合格証。

合格証上都標記著每隻電能表的標簽編號、器具編號、檢定日期和檢定員等信息。

最后裝箱投入使用之前,每隻檢定合格的電表均會加裝檢定封印。